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主题教育|哲学系举行朱新轩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座谈会

发布日期: 2023-05-17   浏览次数 13

哲学系举行朱新轩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座谈会


514日上午,朱新轩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座谈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小礼堂举行。朱先生的亲属、同事、学生和朋友,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后辈学人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参加座谈会,共同缅怀和追忆朱先生的业绩。追思座谈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由哲学系党委书记王柏俊主持。

会议交流之前,全体与会人员起立,默哀一分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朱新轩教授为人谦和,认为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和虔诚的科研工作者。他师德高尚,潜心育人,桃李满天下,受到学生的爱戴,得到学界同行推崇。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举办这个追思会,一同缅怀先生的精神和风格,表达我们的敬意,寄托我们的哀思。朱新轩教授自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样一种有生命力的做哲学的方法,对于华东师大哲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启发意义。






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代表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感谢朱老师为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事业做出的贡献,高度肯定朱先生在地学哲学研究中的理论建构。他认为,朱先生将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治学方法,值得年轻学者学习。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秘书长杨耀武教授指出,朱老师当年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是整个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当下来说都是特别有意义的。朱老师的治学精神、教学和科研智慧值得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传承和发扬。


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郦全民教授代表上海市科技史学会表达对会议召开的敬意。同时,他表达了自己作为后辈对于朱先生的思念。1974年,他在浙江乡下偶然读到《自然辩证法》杂志,其中“宇宙大爆炸”和“地球板块”两个概念至今印象深刻。他后来才知道,介绍地球板块说的文章就是朱老师写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朱晶教授也表达了她对朱老师的缅怀之情,对前辈在学术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致以崇高敬意。

朱先生生前的同事代表盛根玉、张沁源、裴建华、吴晓江、徐汝庄、李似珍等追忆了当年和朱老师共事时点点滴滴,表达了他们对朱老师深深的推崇和思念之情。

退休教师盛根玉教授回忆说,1972年自然辩证法研究所成立,他和朱先生同时进入该所。1991年朱先生担任所长,1992年他就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现代自然科学哲学引论》,产生了较大影响。他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成立科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1996年,朱新轩教授与本校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多位同事参加上海市委市政府五个部委局联合组织的全市21万名各级干部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读本《现代科技与上海》的撰写工作。


退休教师张沁源教授说,朱先生是良师益友。他专业造诣高,除了理论功夫强,还讲究实践。1979年时他就带着学生到黄山开展实践活动,考察讲解地貌知识。以后也每年带学生到黄山、武夷山等地实践。他特别注重育人,倾注了许多心血,也很有成效。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裴建华老师曾任自然辩证法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这一职务的任命时间恰好是在30年前的1993429日。裴老师回忆说,她1987年到自辩所从事资料室的工作,朱先生鼓励她多承担行政事务,在事业上有所发展。朱先生为学生、为同事、为集体默默付出了很多,本人却非常低调谦和。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学科顾问吴晓江研究员说,朱新轩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了,然而他留下的许多学术著作蕴含的知识、智慧、思想、精神却永远不会离开我们。朱先生品德正直,为人谦和,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一生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是后人敬仰的学界楷模。



哲学系退休党支部书记徐汝庄老师说,朱老师退休后承担了哲学系关工委的工作,经常到闵行校区与学生谈话。他认真负责,与彭漪涟教授、商孝才教授等常常交流关工委工作,哲学系关工委工作有声有色。朱老师还写过一篇回忆老师严钦尚教授的文章,很感人,从中也能看到严老师对朱老师的影响。



李似珍教授回忆说,她曾跟随自辩所的老师学习,受益很多。冯契先生1984-1988年开设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向。李老师回忆了朱先生动员她接任关工委工作的情形。哲学系关工委工作在朱先生等老师的带领下,获过许多奖项。


朱先生和自然辩证法研究所的学生代表朱春奎、刘强、章闽、浦根祥、张春美、郝凤霞、张添勇、王秋莲等回顾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学习的美好岁月,深情回顾了朱先生在大家心目中好老师形象。他对待科研、对待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是为人为师为学的典范。他有赤诚之心,低调、谦虚,他的优良品格就像一面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朱先生甘于平淡,但平淡不是没有追求,他是把对社会做贡献放在首位。大家表示,将朱先生的学术和人格精神传承下去,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许世远、罗祖德、王顺义等教授因身体等原因不能来到现场,委托与会人员转达了对朱先生的怀念之情。


19885月,应届研究生和自然辩证法研究所教师合影)

19911月,88级研究生与自然辩证法研究所教师合影)


朱先生的外甥女曹红作为家属代表参会,并代表朱老师的爱人曹毓秀老师发言。她感谢大家前来纪念朱老师。朱老师一生奉献教育事业,带着满腔热情,教书育人,用真诚的心和严谨的学风培养了一批批学生,用朴实的言语和殷切的希望教育学生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享有较高的声誉。朱老师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大家,也使我们得到安慰和鼓励。




(与会人员合影)



朱新轩教授简介

朱新轩,男,汉族,1935228日出生于山东曹县,中共党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0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12月参加工作,19982月退休。2022524日因病逝世,享年88岁。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直属党支部书记,自然辩证法艺术系联合党支部书记、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上海中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科学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苏联自然科学哲学”丛书编译委员会委员、上海科技志编纂组核心成员等。

朱新轩教授于19527月至19557月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专业(本科),195911月至196212月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研究生,196212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12月至1972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197210月自辩所成立后至1998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教。

朱新轩教授师德高尚,为人谦和,潜心育人,桃李满天下,得到学界同行推崇。主要讲授地学哲学、地学思想史、地质学基础和地质学简史、自然科学简介、技术创新经济学、地貌学等课程。他讲课条理清楚、内容丰富、深受学生欢迎。同行对他的教学评价:教学态度认真,教学能力强,比较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辩证思维,教学效果好;在教学中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结合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吸取新观点,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讲课比较严谨。时任教学委员会主任曾评价:该同志对待教学工作一贯认真负责,管教管导,教书育人。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朱新轩教授长期致力于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史、地学思想史、地学哲学、科学学与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是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学者,在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和自然科学史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出版发表《天体的来龙去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我国大地构造理论的新贡献》《地质规律初论》《地学哲学概论》《众说纷纭论地球》《现代自然科学哲学引论》《上海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见证历史,见证奇迹-上海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百项第一》《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科教兴市战略研究》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著作。

早在1972年,朱先生就与自辩所曾留苏的天文学地学专家徐天芬、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专家何妙福(后任副台长)以及筹备中的《自然辩证法》杂志编辑邓伟志合作,撰写自然史话《天体的来龙去脉》。19736月,逢恩格斯初拟《自然辩证法》专著写作计划10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杂志(季刊)创刊号问世。创刊号第一篇文章便是“天体的来龙去脉”(署名“余衡泰”,取宇宙、恒星、太阳的谐音)。1974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天体的来龙去脉》单行本。该作品知识性和哲理性俱佳,文字流畅,通俗易懂,生动传播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印数达到了45万册。1986年华东师大自然辩证法研究所编写的《近代自然科学史概论》(16世纪~20世纪)3卷本,是一部相当完整系统的科学史专著,不仅对上海、也对全国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朱先生写了12节有关地学发展史的内容。(按:此处感谢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学科顾问吴晓江研究员提供的信息。)

朱新轩教授关于上海经济区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开展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罗祖德等合作)一文,获上海市高教局优秀论文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优秀论文奖。参与撰写的《近代自然科学史概论》获全国首届科技史优秀图书二等奖。他本人任编委和其中分册《自然科学手册》主编的中学生丛书获全国优秀图书评审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图书奖。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上海市政府咨询决策一、二、三等奖。他对开创、推动地方科学技术志的编撰和开展中国科技史学会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的工作和研究活动,做出重要贡献,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授予创业奖(1993年)。还在上海市科学历程发展探索、上海市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朱新轩教授始终以严谨踏实之心做事、以诚恳热情之心为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努力过、付出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他一生的追求与注脚。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