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四史”教育系列讲座——长征之后的军事危机和转机
6月2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四史”学习教育系列宣讲活动第三场在“腾讯视频”云端举行。著名党史专家、上海市委讲师团“四史”专家宣讲团成员、历史学系教授韩钢做题为《长征之后的军事危机和转机》的主题讲座。哲学系师生党员、专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党章学习小组成员以及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师生党员一百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讲座由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主持。
韩钢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红军结束长征之后面临的困境,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会师后,一万四千余人面临着杨虎城带领的国民党地方军十七路军和张学良带领的国民党东北军两个强大对手,二者兵力共计17万。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中共中央希望以统一战线的方式来扭转战局,却未能奏效。面对兵员和粮食两方面的短缺状况,毛泽东提出“不能以巩固求发展,而要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中革军委制定东征战役计划,红军主力东渡黄河,扩充了兵员,补充了粮食和武器弹药。
在蒋介石“全歼陕北红军”的指令之下,国民党军四面包围会师西北的三支红军主力。中革军委发起宁夏战役,然而宁夏战役计划却没能顺利进行——红军渡河的路线被胡宗南切断。按照中革军委新的作战计划,河西红军组成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在河西走廊的征战中,西路军损失惨烈,最后只剩下了400多人。东岸红军虽然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也仍面临数量庞大的国民党军队,处境艰难。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发表八项救国主张;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受邀亲赴西安,与张、杨共同善后。最终,张、杨和周恩来与蒋介石的全权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签署了谈判文件。由此,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红军面临的军事危机得到了克服和解除,实际开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程。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和红军进驻延安城,开始建立相对稳定的革命大本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重心从此北移。
韩钢教授的讲座图文并茂、史料详实,全面展现了长征之后我党武装力量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红军顺应时势、不断调整策略,从而走出危境的全过程。专题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了讨论。各支部还分别组织党员分享交流学习体会。
文/赵雅君
部分学生感言
陈洋洋:一般来说,我们从历史课本上只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粗略的发展历程,但对于其中的细节并不熟悉。韩教授通过长征之后红军决策与行动的每个细节分析了当时红军的困境和应对之策。其中,有两点感触颇深:一是西路军妇女先锋团的英勇表现与壮烈牺牲令我颇为震撼。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谓是全民皆兵,为了共同的信仰努力战斗,无畏牺牲;二是及时认清和解决主要矛盾。在西安事变发生前后,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方针转变正是对于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从而形成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也缓解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处境。如今,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镜。在美国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新冠疫情蔓延全球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始终呼吁全球人民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新冠疫情,共同战疫,从而保障全球人民的生存安全。
陈云度:我从小生活在甘肃兰州,家附近就有八路军办事处,小学开始就从各个方面接触过关于西路军的历史,讲座中所提及的地名对我而言都是非常熟悉也都实地去过的,在成长经历中甚至有同学的奶奶就是被马家军俘虏之后流落到河西地区的川籍红军。关于那段历史,我们有着许多感性的认识,但听了韩钢老师的讲解,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新疆的遭遇,以及我党领导人在长征之后的历史时刻所做的抉择是怎样的艰难。
项锐:这段历史使我深刻认识到革命之艰辛、斗争之惨烈、和平之来之不易,并体会到了红军长征之后这段历史背后的重大教育和警示意义,也再次深刻认识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5月在江西视察时所提出的“三个不易”,即“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会注重党史文献的阅读,并将其融入到对党的理论学习之中,对其多加反思与回顾,以提高自己对党的全面认识。
谢文君:感受颇多、受益匪浅。让我对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再次感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这一历史必然。历史是一面明镜,它不仅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通过对“四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从中吸取成功的宝贵经验,防止失败的教训在当前重演。要通过党史的学习、借鉴和运用,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提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闵超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处在艰难困苦的处境时,都怀抱着理想信念,正是因为有远大的目标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员在当时的处境下,透过现实看到未来的希望,理想信念的力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法。韩钢教授通过回顾红军长征之后的历程,带领我们更加深入还原当时的局面,在复杂的情形下,理智、理想信念、热血缺一不可,这也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下,作为后浪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向双秋:是正确长远的战略眼光带来了转机。长征过后,面对抗日运动的高涨和陕北地贫、人穷、兵员缺的特定环境,毛主席作出不能一般地采取以巩固求发展,而是要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并随之展开东征战役扩充了兵力。更是从“抗日反蒋”到采纳张学良的建议而“逼蒋抗日”,奠定了国共联合的一步。“四史”中,总有一些令我们叹服那是当时最好的战略决策的智慧。是对党的信仰化解了危机。三军会师后,敌我兵力依旧悬殊。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战役中,更是有比长征途中更严重的伤亡比例。党史中,是共产党的队伍、也是人民用意志与鲜血筑成了坚定信仰。
梁钰:韩教授以翔实的史料向我们呈现了红军长征后的现实情况,带领我们重回了那段危机四伏不屈不挠的岁月。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如今国泰民安的时代是先辈艰苦奋斗的累累成果,我们应该不忘初心,铭记历史,不负先辈嘱托;更应心怀家国,抓住时代的机遇,以建设更美丽的中国为己任!
任天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长征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标志性的事件。但正如今天韩教授所讲的那样,长征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困难的结束。恰恰相反,长征之后,红军达到陕北时其实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与艰难的局面,军事危机与转机并存。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曾这样写到:“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想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和气魄,才不至于被苦难压倒,压垮。
张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知行合一的历史,是一部“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艰苦奋斗史: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理论转化为正确的方法,并指导中国革命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最终取得胜利;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放心中,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在密切联系群众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不断转危为安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动力和原因。
尚妍:韩钢老师为我们细致介绍了我党在长征后期所遇到的军事危机以及转机,客观条件上的艰苦和主观判断的失误与纠正,让我党在挫折与转机中不断成长。“四史”教育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党的建设历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这些都将激励我们珍惜当下,在经验教训中不断成长,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