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校园,只为责任
学校严格实行疫情防控以来,因校医院需要承担核酸筛查、安排封控期间等诸多事项,校医院医生短缺,亟需补充。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生命科学学院党委迅速行动,学院党委书记党远鸿“逆行”进驻学校,院长翁杰敏积极推进,导师主动担当,组建了来自上海长征医院、奉贤中心医院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附属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等共计16名联合培养医学生的医疗小队,支持两校区校医院医疗服务。医疗小队中的大部分人是因科研工作需要而主动留驻实验室,听闻导师说学校需要医疗志愿者,主动请战、迅速到岗。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唐彬医师希望在校封控的同学们坚持防疫“三件套” 牢记“五还要” 做到“七不要”!让我们共同守护华师,共克疫情,齐心守“沪”,等待春暖花开,他作为医疗小组值班的第一棒,共处理邮件30余封,问诊20余例,并将咨询问题及答复登记,总结工作经验供后面参与值班人员参考。华师大生科院与长征医院联合培养的刘玉杰医生,是海军军医大学的一名军医,也是医疗小队成员中联合培养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在值完夜班后说道“在这待了4年,也把这当做自己家了,正好能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另外二位来自芜湖医院的孙凤英和林彤远医生虽不在闵行校园内,但自愿请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只为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生科院党委积极组建医疗小组
请战申请书
医疗小队成员在校医院值班
医疗小队核酸检测工作现场实录
因为疫情隔离,留驻的师生身心压力较大,医疗小队主动延长了门诊接诊时间,提供24小时电话医疗咨询指导服务,新开设了医疗咨询邮箱问诊,建立医疗咨询微信群,自3月19日以来共接到超过5000条问诊热线,筑牢学校疫情防控医疗第一线。
线上线下,1+1医疗工作模式
校园封控期间,生命科学学院、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积极配合,帮助学校组建“线上+线下”医疗支持团队,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并形成“1+1”工作模式,校内外医院专家团队开通医疗公共邮箱,及时回复问诊需求,组建专家微信群,分层分类为师生提供医疗咨询和指导,形成学生就医送转机制。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附属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特成立疫情防控协作组,集合呼吸内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科、皮肤科、精神科、产科等专家精英团队24人,针对校内师生的疑难疾病可开展电话视频线上专家问诊,必要时可进行现场协助工作,有效缓解疫情期间校外就医难的问题,切实为师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十年探索,基础与临床深入融合
在遭遇今年疫情“倒春寒”校医院医生短缺亟需补充时,生命科学学院能迅速调动力量帮助组建医疗小队,与学院数十年探索医教研联合培养模式紧密相关。生命科学学院一直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发展与战略需求,聚集培养生命科学领域优秀人才,推动生物学与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积极探索医教研联合模式,共同攻克基础和临床难题。
早在2013年,华东师大生命医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外科强强联合,成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长征医院骨肿瘤联合研究中心”。2016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奉贤区中心医院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建立。生命科学学院与长征医院、长海医院、瑞金医院、上海奉贤中心医院、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等深入合作,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通过交换研究生、合作博士后研究等机制,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基础研究背景和临床医学视野的青年人才。例如,医疗小队的刘玉杰,2018年硕士期间便开始至生科院李磊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培养,2019年在海军军医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继续在华师大生科院进行基础科研工作。目前已经有合作成果Bioactive materails(IF=14.5)一作一篇,Cell death &disease(IF=8.5)一作一篇,参与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