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支部  支部风采

榜样之光② 坚定科研心,闪光青春路

发布日期: 2021-04-29   作者   浏览次数 0
       刘晨,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
      2021年4月9日,他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 “PCP-B peptides unlock a stigma peptide–receptor kinase gating mechanism for pollination” 的研究论文。该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花粉通过其覆盖物中的PCP-B小肽竞争柱头里的RALF33小肽、进而抑制柱头中RALF33-FER/ANJ受体激酶信号通路维持的活性氧水平,从而影响花粉水合的分子机理。

源于兴趣,做好纯粹的研究

     “最初走进这个专业肯定是因为兴趣,能坚持下来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兴趣吧。”刘晨笑着回忆起最初选择植物学研究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将兴趣发展为专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在读博的四年时间里,既有拿到数据时的欢喜,也有实验失败时的失意,然而面对这次的突破性成果,刘晨却表现得很平静,“生命科学的研究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科研周期也比较长,所有的一切都是日积月累叠加后的结果,一路走来,我只是尽力做好了自己的事。”刘晨对于基础研究的坚持源于科研初心,“基础研究有它的重要价值,是一切研究的根本。尽管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长久之后将必将发挥它的作用。做研究重在做好眼前的事,我们不仅要做纯粹的研究,更要做好纯粹的研究。”

创新思维,失败乃兵家常事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积累”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面对和按照常规思路推测出的实验结果完全相反的表型,刘晨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因此一筹莫展。“不被思维定式所限,由内而外打破常规思路、整合关键线索,有时意料之外的结果反而是更大的惊喜。”刘晨总结道。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并不是凭空出现,往往是依托于前人的研究迸发出的灵感。“面对困难时,足够多的文献积累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晨及所在团队不放过任何可能与课题进展相关的信息,日常的积累造就了扎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突破性成就。 

      当谈及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刘晨提到积极的态度是他面对困难的“法宝”。疫情期间,大家居家隔离无法返校做实验,很多植物材料因缺乏照料而死掉。刚刚返校那段时间,受实验材料短缺的影响多数实验都无法进行。“咱们做科研的,遇到困难和失败是常事,关键是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说起解压方式,刘晨表示跑步、打羽毛球都是不错的选择。

合作共赢,任何成功离不开团体

      谈及未来规划以及对师弟师妹们的寄语,刘晨表示科研意识、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开放合作的态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用武之地的。无论是在这个领域延续下去,亦或是去其他领域,这三点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合作交流,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仅靠一个人或者单独一个团队的力量完成,学会合作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此次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清华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和国家蛋白质中心等单位的支持,多领域的交叉学习才得以弥补单方面的不足。”

      在采访的最后,刘晨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很高兴能够立足专业特长为相关领域做出一点贡献,他将继续脚踏实地,怀揣着做好纯粹研究的初心,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
Copyright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