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精神文明

第十六周时事周报

发布日期: 2018-01-09   浏览次数 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军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

    3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自农村发轫,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序幕;而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浪潮下,改革的春风再度激荡在广袤的田野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征程更加波澜壮阔。从美丽富饶的南国到江山多娇的塞北,从鱼米之乡的江浙到雪域高原的青藏,改革的勇气无处不迸发,改革的力量无处不彰显,改革的智慧无处不闪耀……五年来,农村改革踏石留印、蹄疾步稳,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不断积聚着动力、创造着活力,也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夯实了基础、增添了动能。

土地制度改革,兼顾公平与效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如何规范流转行为,确定流转双方的权责,亟须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加以统筹。为此,中央在总结各地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正式发文确立了农村承包地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大创新,为推动今后一段时间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稳定承包权;另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放活经营权。2014年中央专门印发文件对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行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局面已现雏形。同时,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制度正在加快形成。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规模化服务主体和市场化经营环境的培养最为重要。

黎坝村的实践作为我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缩影,目前我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290万家,其中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88.8万家,龙头企业13万家。这都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经营体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多个省份开展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2017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对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提供财政支持。尤其是2015-2016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26个省份的62个县,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粮食烘干、集中育秧等普惠性服务为重点,实现了政府、社会、农户三者的良性互动,创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机制,激发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活力。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权属及权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的版图中,产权的内涵愈加清晰,产权的价值更加深入人心,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近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6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向全国逐步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在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引导农民发展股份合作的同时,改革也注重完善集体产权权能,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相关权能。

上海市闵行区率先开展了赋予集体资产股份六项权能的探索,将六权细化为占有、收益”“退出、继承”“抵押、担保三大子类,分别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具体的实现办法。以抵押担保为例,经街镇集体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申请股权抵押贷款,并由第三方担保公司或由区、镇财政建立的观泉抵押贷款风险基金分担一定风险。

 

 

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农业部会同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支持和指导,58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围绕中央部署的农村改革试点试验事项开展改革探索、先行先试。这是农村改革的国家实验室

在现行法律政策框架下,农村改革试验区敢破善立,从当地实际出发,以农民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为导向,勇于探索,主动作为,在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了力量,创造了活力,切实发挥出了改革先行军的作用。

近年来,在农村改革试验区中,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改革典型。广西田东县金融改革推进扶贫开发,安徽宿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开展以井定田互换并地,四川成都市探索推广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重庆市永川区开展财政补助资金农民持股,贵州毕节市探索涉农建设性资金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江苏淮安市洪泽区建立农田水利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机制,湖北秭归县村民自治重心下沉推进微自治”……这些做法不仅造福了一方百姓,更催化了更大范围的改革探索,试验区的样板扩散效应正在逐步增强。

 

实施乡村振兴,中央农村会议提出“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养老制度开始并轨,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此次会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会议进一步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其次,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会议提出了七条“之路”:

 

 

 

此外,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最后,会议号召全党全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国内关注

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与道路

 

 

中国特色体现何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这是我国的体制特色。“我们的乡村振兴,建立在土地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他说,“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农民破产、农户分化,避免大量小农被迫流离失所进城,这也是中国特色的体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目标任务时间点,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是同步的。他对三个阶段性目标的理解是:

重要进展是指乡村振兴战略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乡村文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成效初步显现;决定性进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城乡要素流动障碍全面消除;全面振兴是整个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都相当完善,城乡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并相互促进,中国的“三农”问题得到解决。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谈到他对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解,认为要做到“三个绿色”:构建绿色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强化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引领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健全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补贴政策体系。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程国强则对重塑城乡关系谈了体会:“这意味着在今后的城市和乡村发展中,要拆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藩篱,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球视野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新政策信号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日前闭幕。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部署。会议释放的中国农村工作新政策信号引发全球关注。

美国本笃会大学荣誉校长威廉·卡罗尔说:“通过改善农业,中国正在肯定农民的重要性,并鼓励更多农民和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见证农业革命,更努力、高效地生产。”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李博表示,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这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会加速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影响十分重大。

对于会议提出的“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国问题专家伊格纳西奥·科尔特斯表示:“中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在农村建设发展中推广绿色经济,通过技术研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实现多元化农业发展。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三农’工作,不仅为农民提供相应技术指导、供应优质肥料和种子,还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带动生产设备升级等。这也是中国政府重视提升农产品质量的表现之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于会议提出的“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及“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卡罗尔说:“过去十年,中国这个全球经济引擎已经引起世界的注意。中国实施农村资源保护,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努力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谈到环境问题,卡罗尔说,全球变暖、空气污染、海洋塑料污染、食品农药残留等已成为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强调绿色兴农,支持绿色农业,有望引其他国家仿效。

农村情况复杂,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农业改革既是挑战,更是巨大的机遇,农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全面小康的建设,也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当前我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加快实现农业改革的新突破,对我国经济实现稳中有进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为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肩负的使命,让中国特色道路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蔓延

 

 

资料来源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02/c_1122198329.htm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30/c_1122188285.htm

http://www.lyg.gov.cn/lygsgxhzs/zhxx/content/c42eb707-9220-41f7-a725-532ef2c85d69.html

http://www.71.cn/2018/0104/980782.shtml

http://www.nfncb.cn/content-1169-1155346-1.html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