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3点,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在法商南楼114报告厅举办了基层党建创新系列活动之“安抚昔日伤痛、重建明天希望——师生赴鲁甸灾区开展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报告会”。本次报告会主讲人为院党委书记文军教授,2013级博士生吴越菲和2014级博士生何威。全体师生党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院党委书记文军做了题为“灾后重建的逻辑及其社会文化基础——以上海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服务为例”的汇报。他先向全体党员介绍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况。通过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文书记分析出灾区重建逻辑将发生转变的问题,重新定位灾害社会工作重建的核心点,提出“基于社区发展(Social Development)理念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方案”,并详细展示了方案内容与流程。整个方案突出灾后重建的核心是“人”,并强调一种自下而上的底层视角,明确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灾区群众的同行者的角色,而不是指导者和领导者。因为灾区重建既是一种社会体系的重建,也是一种底层人民的文化重建。但是,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毕竟是阶段性的,外来的社工最终是需要撤离的。外来的社会工作服务什么时候介入、什么时候撤离最好,以及撤离之后应该如何让服务不中断需要认真研究。
接着,14级博士研究生何威以“鲁甸地震救援”为主题做了报告。他从不同的视角切入,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了灾区部分民众冒险来回走山路回家的安土情感。作为宣传组的一员,他与同伴用简陋的设备,将“灰街子小喇叭”等项目实施完成。接着,他用两段视频资料,记录下工作的精彩瞬间,让在座的师生党员更真实地体验了灾区建设中的生活。
最后,13级博士研究生吴越菲做了“记忆与秩序的‘拾荒者’——记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报告。她用图片为大家呈现了他们的六个服务项目。通过参与这些服务项目,她与所学知识结合,反观理论,进行了对专业的反思。这段经历不仅使她在知识上有了提高,而且对于生活,她也更加懂得生存境遇的二重性:回到生活本真,朴素地生活;学会感动、感恩,学会担当。
此次报告会,让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党员深入具体地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情况,以及作为灾区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人员的义务和职责。作为一名党员和专业的志愿服务人员,我们应噶用一种同行者的姿态,更好地融入到群众中,与他们共同努力,共建明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