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
|
社会发展学院党委 |
2012/3/14 |
讨论的主题:对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向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建言献策
时间:2012年3月10日-2012年3月13日
开展形式: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采用了网上组织生活的方式、本科生支部座谈会的方式。
参与人员:各党支部党员(社会发展学院共有148名党员,实有90人参加了本次组织生活)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以“向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建言献策”为主题过一次专题组织生活的通知》精神,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下属四个党支部采取网上组织生活的方式和集中座谈的方式,号召全体党员的广泛参与,利用大家空余时间进行了一次有主题、有讨论、有共识的组织生活。
各党员结合自身的调查研究以及平时的所见所闻,对上海市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出于专业的视角,很多党员同志都从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角度针对社会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筛选和总结如下:
一、关于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增加公共场所老年人、残疾人设施的建议
理由:目前,上海市有超过两百万的老年人,还有部分残疾人,上海市区老年人、残疾人设施建设虽然已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些设施的配套数量和覆盖范围还远远不够。在较大的商业中心,直梯很少,而且并非老年人、残疾人专用,在横穿马路的地下通道很少有直梯,在相对不繁华的地段,地下通道里电梯不开,这样一来,老年人和残疾人就很不方便,尤其是残疾人就无法横穿马路,除了商业中心这样的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在一些日常为公众服务的单位,残疾人设施也是不够的。
建议:
(1)制作公益广告、加大宣传力度,以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心。本人认为可以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上制作公益广告,让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2)在人流集中的公共场作增加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设施。增加直梯数量,增加盲道,在特殊地点有必要增加盲人指示牌。另外,残疾人设施应该是在放置在醒目位置,让公众一目了然为好。
(3)在写字楼或办公楼设置直梯,户外有台阶的地方尽量设置轮椅专用通道。鉴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性,在学校、医院等便民服务的事业单位,办公楼都应设置老年人、残疾人专用电梯,在一般的写字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减少设施数量。在街道两旁的店铺或小区楼前有台阶的地方,尽量设置倾斜平台,便于轮椅通行。总之,能够通行的地方都应逐步建立起老年人和残疾人通行的通道,特别是对残疾人,尽量做到让他们可以与正常人同进同出。(黄丽鹏)
2、改变政府的服务理念,对人户分离现象进行摸底清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户分离现象在上海十分普遍,给社会管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麻烦,为此上海在未来五年应该摸清实有人口数量,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可供参照的人口基础。政府要改变服务理念,将公共服务资源的服务对象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扩大到辖区内的实有人口,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王芳)
二、对老龄问题的思考
1、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户分离的老年人为65.86万,常住上海的外来老年人已达15.95万人。由于各区县的助老惠老政策不尽相同,加之现行的按户籍人口标准配置的为老服务设施等资源,难以使非本区户籍老人就地享受服务,外来老年人能享受的则少之又少了。因此,我希望上海未来5年能在对流动老年人口社区为老服务调研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本市人户分离老年人社区服务的同时也能将常住的外来老年人纳入到社区为老服务的体系当中,同时能够按照常住人口的标准配置老年服务设施等资源,让常住的外来老年人口也能够公平享受社区服务,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张抚秀)
2、对上海市养老服务工作的一点思考
过去五年,上海市养老服务工作取得较大进展,“9073”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为老服务的社会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老年教育、文娱、维权等持续发展,养老服务工作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但深入来看,目前的养老服务供给与本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及未来发展趋势、老年人的需求等仍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床位存在结构性矛盾,不同档次的配置及收费标准与老年人的经济水平不相适应;护理床位极度缺乏,能提供老年人临终关怀的床位较少;中高级护工较为缺乏,为老服务质量及项目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养老经费投入缺少制度机制保证,社会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老龄委工作权限有待进一步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较少,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未来一段时间,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呈加速发展态势,老年人需求也将多元化发展。为了把我市养老服务工作做好,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需求,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按适度比例增加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建设更符合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机构。
积极发展护理型的养老院或老年护理院。增加财政投入,依据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其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兴建或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加层等方式,增加老年护理机构或床位数量。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学校中的学生、社会中的志愿者人士都可以有效参与到为老服务工作去。可以借鉴香港及国外的相关经验,制定志愿者服务、义工等社会参与机制,营造全社会关怀老人的氛围,减轻政府负担。(武永生)
3、上海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养老资源较为短缺,社会化养老方面重点要解决各级各类养老机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建议卫生部门与民政部门合作,将部分入住率较低的养老机构合并,改建为老年护理院,这样既可以满足具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同时也可提高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做到地区资源共享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李林霞)
4、增设医院老年科、完善医院老年基础设施的建议——建议在医院逐步开设老年科或老年医疗中心,我们可以在医院看到妇科、儿科等以人口特征命名的专业科室,却看不到老年科,在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长的趋势下,在医院开设老年科,是一个时代的要求,更是体现政府职能和医院公共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老人科的医生、护士经过特殊培训并长期给老人看病,其工作经验能更好的处理好老年病理问题。要完善老年医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在老年医疗中心的设计可以参考老年公寓的设计方案,在走廊或者等待就医处设置便捷的休息座位,在老年科中,挂号、诊疗、付费、取药等服务可以由医院内部工作人员代为完成,老年人只需在诊疗室,经过诊疗后等待取药后离开或者进入下一个治疗阶段即可。(杨胜利)
三、百姓衣食住行
1、希望公共交通价格不变或调低,在一定时间内换乘的优惠更多一些。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补贴公共交通上。加快老房子的整改!老上海的四川北路十一五改观了许多、但周边的民居如江西北路居委会,那儿的居民住房越来越破、至今还用马桶、生煤炉。用液化气的各显神通,哪儿便宜哪儿灌、快用完了把钢瓶倒过来用、隐患无群!自挖的抽水马桶根本无视环保!出租房混杂!那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再现了老上海72家房客的破败长景!(梁肖玥)
2、上海过去五年成绩斐然,基层百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企业活力明显增强,特别是草根企业家集团的数量增长显著。对于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而言,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不能提出有意义和建设性的意见,因此我仅从党建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刘建立)
众所周知“重庆模式”现在被当作奇迹向各省市做介绍与推广,依我看来“重庆模式”之所以能被重视的原因在于它缓和了人们内部的冲突和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两极分化造成的恶果,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论重庆这样的模式是否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单从幸福指数而言就很具借鉴价值。因此我希望上海五年之内的发展方案能从此点加以考虑。
3、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管理一些地区出现的黑车,尤其是在各所大学门口以及地铁口的黑车。黑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且其多半系外地车,得不到上海很好的统一管理,出现交通问题容易引起责任推诿。为了重视市民的人身安全以及更好地管理上海的交通,政府应该大力解决黑车问题。对今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意见建议是:加强对社区党建的投入真正做到组织人员、经费开支、活动场地到位。党组的生命力在活动、凝聚力在服务、她们的保障离不开人员、经费、场地。社区有很多人才、要尽力挖掘、鼓劲、鼓力、开发、使用。尤其是青年人和退离休人员。要努力培养、挖掘思想好、作风正、会协调、善组织、能总结提高的社区人才。(黄芸)
4、公交部分重要线路,人流量大的,应该缩短每班次之间的时间,或者多加班次。每次坐公交,人流量大的时候,公交车就跟塞棉花一样,塞的满满一车,严重超载。一旦发生险情,什么逃生窗口都是浮云,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公交行驶在高架桥上,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由于严重超载,公交车很难保持平衡,极容易倾斜或者翻到。(赵琳华)
5、首先应该改进公交出行费用的问题。公共交通应该是属于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上海公交费用太高是不合理的。而北京的公共汽车是这样计价的: 编号在600路以下的(例如从1路到599路)公共汽车,单一票价,1元/人,也就是说无论你坐1站地还是从总站坐到总站都是1元/人;编号在600路以上900路以下的(例如从600路到899路)公共汽车,票价按路程累计,前12公里(含12公里)是1元,12公里以外每增加5公里(含5公里)票价增加0.5元,也就是说,如果你坐12公里,那么是1元/人,如果你坐13-17公里,那么是1.5元/人,如果坐18到22公里,那么就是2元/人,依次累进。编号在900路以上(含900路)的公共汽车,由于是城郊汽车,因此有部分空调车是2元起价,价格累进方式也是前12公里是起价,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另外,北京公交公司规定,如果行李比较大的也是要收取同样的车费的。上海与北京的交通费用相比贵出一倍多,应该降低公共交通费用,合理收取交通费,真正做到便民为民。(田禾)
6、上海应该加快横向地铁的建设进度,把纵向的地铁线路连接起来,形成蜘蛛网似的轨道交通,这样有利于减少在中心城区换乘车的人口压力,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和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起到有利作用。另外就是将各大学城接连起来,形成比较顺畅的交通模式,有利于各学校间学生和学者的交流和学术分享,形成强大的知识储备,为上海市发展建言献策。(杨磊)
7、去年以来,食品添加剂掀起了一场接一场吃黑色风暴。一般的消费者也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知道了一些专业名词,如瘦肉精、牛肉膏、飘香剂、着色剂、塑化剂等等;随口就能说出几个跟添加剂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化学火锅、染色馒头、双汇瘦肉精等。
因此,希望上海未来5年能够加强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明确准入、监管、执法、处罚、问责五个环节的最严厉措施,能够像抓醉酒驾车一样的去抓食品安全,对于非法使用有毒添加剂的单位实行最为严厉的处罚,使上海成为食品安全最好的地方,让老百姓能够真正的吃的放心。(王漪梦)
四、人才建设
1、作为一名上海高校的研究生,我有这么一个建议:建立一个上海高校间研究生的交流机制,首先,课程互选互认学分,这方面我们华师大已经和上理和交大开始进行了,希望刻有更广泛的组合。但是有个问题,各个学校相距太远,跨校上课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太多了,长期很不实际。希望跨校选课的特色课程可以在周末或者工作日的晚上开设。具体的我们可以做个调研,实际看一下跨校选课的效用。(王勇)
2、孟兆敏: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一直以来上海都是全国人才的高地,而上海也是众多国内知名院校的集聚地,如何让高校——这个人才供给的蓄水池充分发挥调配作用,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上海市的众多规划来看,据有关报道,未来五年,在轨道交通、金融方面、社工等方面都有大规模的人才缺口,是不是一定需要全部引进?尤其是在一些中端岗位,可以根据未来的规划和人才的缺口,引导当地高校面向市场提供一些相应培训,增加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解决了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从总体来看,这样既可以缓解人口不断涌入对上海市各种资源的冲击,还给本地高校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方法:1.提供实习岗位,使对口专业学生与企业相结合。各专业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四年的学习中,留出半年的时间,给学习提供工作实习的机会,与相关的对口专业的企业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实践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实习提前了解学生,提供就业机会。2.开设课程,增加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未来人才的缺口,可以在高校内的相关专业,开设相应的课程,扩大专业的就业范围。针对就业市场来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毕竟有一定的滞后性,势必会造成阶段性的人才缺口,那么高校可以考虑在相关专业内,开始一些紧缺岗位的相关课程,这样既可以根据市场即使做出调整,也可以扩大其它专业的就业范围,比如社工专业急缺,可以在社会学、教育学,乃至全校范围内开设社工护理等课程,通过考核颁发结业证书。(甄旭)
3、(1)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占GDP的不到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财政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20如何解决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现在全社会都在鼓励创新,可是真正创新的土壤在哪里?我想有很多的原因,体制是很重要的原因,国家的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龙敏)
4、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在上海城乡教育资源分布还存在不均衡,此外,外来民工子女在上海接受教育后,还需要回到原籍参加中考。考试制度又和上海的不一样,这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上海应该为这个问题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陆芳萍)
五、制度建设
1、逐步消除依附在户籍之上的不合理福利待遇,构建和谐社会。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离不开近外来人员的奉献,上海的发展成果也应该由上海常住居民共享,为此应逐步消除依附在户籍之上的不合理福利待遇,如就业、福利、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周元鹏)
2、城市管理体制
(1)希望上海市党委能够进一步促进上海的城市管理能力。依靠科技投入,增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有利于矛盾的彻底解决,使城市更安全、更和谐,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
(2)注重对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不能手软,强化对党政干部的群众评价体系建设,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干部履职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考评。(万淼)
3、继续与完善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稳定房价、保障民生;抓住突出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应对新能源的国际贸易壁垒、积极支持出口加工产业转型与转移等。(郑菊芬)
4、未来五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使其更加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陆芳萍)
5、过去五年上海总体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提高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城市的就业规模也日益扩大,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希望能够控制物价的总体水平,从实际和本质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证城市的和谐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关注民生。在过去的五年里,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也不断健全,但是保障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完善基本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为外来人口子女提供充分和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城市融合。(张睿)
减少大学毕业生申请保障房的程序,或者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大学毕业生在沪工作、定居,尤其是非上海生源的农村大学生。对于外地在沪的大学生来说,上海的房价简直是天文数字,政府也提供了很多的保障房,可是申请程序繁多,存在暗箱操作,以至于一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法购买到保障房,特别是来自外地的农村大学生。(赵琳华)
七、精神文明建设
1、城市精神不是几个标志性建筑就能代表的。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城市精神展现的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生机。上海的城市精神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化为全体市民践行的行动指南,是我们未来五年要认真思索的问题。(陆芳萍)
2、在公共场所进一步推广普通话
目前,上海有大批的外来人口,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来上海学习、工作,继而定居,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并未普及普通话。
建议:
(1)加大宣传普及普通话。广告画、广告牌、公共交通上的公益广告都可以作为宣传途径。
(2)儿童少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学校普及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党政机关在普及普通话方面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4)广播电视等有声传煤对全社会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力,应当成为普及普通话的榜样。公共服务行业全部推广普通话。(甄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