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课题组
(成员:黄瑾、孟永红、沈晔、白雪源)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包括学生宿舍、餐厅、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在内的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区域。目前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分制管理方式的实施,学生社区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学生彼此之间沟通交流、思考探讨的重要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对高校党建工作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学生社区这一主要阵地,通过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所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党建工作进社区
1.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为2,468.0726万人,研究生在校学生数为179.3953万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同比2003年增长了125.56%。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就是办学空间以及教育资源的更大需求。为应对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的问题,不少高校纷纷开始扩建基础设施。然而由于在学生社区管理的探索和创新方面没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校区多而散且彼此之间距离过远,学生人数多,住宿分布广。多校区办学给高校带来了一系列管理上的新问题。因此,创新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顺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使党组织成为社区教育和团结大学生的核心力量,进而为应对新时期新局面所提出的新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如今,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得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安排所修课程的权利进一步增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一上课教室里出现不同班级、专业、院系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流动性的增强逐渐使得班集体的观念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原先传统教育体制下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大大削弱了,进而致使学生的集体活动组织起来更具难度,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可能出现“空白点”或“盲区”。
学生在对院、系、班级的依附性逐渐减少的同时,彰显学生社区教育功能的需要则愈加突出。以学生寝室以及活动中心为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使原本归于院、系的部分管理职能被学生社区所代替。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不仅是对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新的探索,而且有助于打破学院、系、专业、年级和班级之间的界限,便于对学生实行总体教育规划和管理布局,统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有利于体现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意见》明确指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一代大学生当中,90后乃至95后的青少年占据主流,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这批学生同他们的“前辈们”相比,无疑具备更加自主的意识,在生活中追求张扬自我。相比较而言,他们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则相对淡薄。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自我塑造。因此社区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活动、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育人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有利于广大思政工作者们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在不违背“帮助学生成才”的大前提下,顺应学生的外在和内在需求,急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困难。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为广大同学服务,进而形成“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高校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致使学生即便足不出户也可以获取海量的网络信息。这种种的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此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齐聚一堂。不同的风俗文化,难以避免的贫富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思想兴趣差异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高校周边设施的逐步发展也使得校园环境越来越复杂,只要学校在学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稍有懈怠,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因此在当今形势下,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巩固原有的思想阵地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新载体,通过以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为抓手加强对大学生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和引领青年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区的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为进一步配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党建工作进社区成了很多高校的选择,这些学校在社区党建的探索和实践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体系。鉴于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客观因素限制,笔者无法亲身前往这些高校实地考察交流,因此主要是通过知网搜索相关方面的论文予以学习和借鉴。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综述
通过检索知网,在输入关键词:学生社区和党建之后,笔者一共检索出73篇论文。这些论文均来自各高校关于自身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总结。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以高校社区党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党建工作力量薄弱,体制有待完善,效能有待提高
虽然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社区党建给予了极大的投入和支持,但真正实施学生社区党建模式的高校在当前中国高校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依旧较小,且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机制建设以及工作成效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天津财经大学的李坤指出:据调查,目前天津市有92.3%的高校没有宿舍相关的党团组织建设。一些高校在积极完善党的组织设置形式以及党的活动的载体形式,但宿舍党建工作还普遍不够成熟。其原因主要包括:宿舍党建工作的力量薄弱,学生党员干部在宿舍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党建工作进学生宿舍的制度不够完善等。因此他建议通过树立党员在宿舍中的“先进型”形象,以宿舍为平台,在宿舍楼实行“一个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个党小组带好一层楼,一个党支部带好一栋楼”的“三个一”模式,倡导“讲奉献,促和谐,提修养,促发展”的良好风尚,全面促进社区党建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的陶光胜认为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区管理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存在并实施着社区管理的一些“误区性”观念。具体表现在: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社区的重要地位;社区管理中过分依靠班级管理模式和从上自下的权力型管理;对于推行学生社区自治过于谨慎,不敢放手发动学生;开展了社区自治或党建进社区的有些高校,辅助性政策却普遍没有跟上等。这些“误区性”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社区管理效能的提升。为此,可建立基于社区自治与社区党建相耦合的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尝试社区自治机构的“两票制”选举,构建社区自治机构的“发展性”职能,完善社区自治机构的“保障性”机制,通过结合学生社区发展的实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教育,施行一些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措施。
2.创新社区党建组织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尝试性经验层出不群
重庆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其按照学生宿舍的地域分布,组建学生社区,分别设立正处级的党总支(管委会) ,学生社区党总支配有正副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分团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和政治辅导员,办公地点都在学生宿舍区。通过学生社区党总支的建立将工作着力点放在最基层,以“五进”社区的方式,即包括党团组织进社区、政工队伍进社区、党员接待室进社区、网络教育进社区、红色资源进社区等,对创新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浙江工业大学的姚鹏认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可根据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工作思路。即以原有学院的学生工作组织为框架,以党团组织建设为突破口,将党团组织作为学院和学生公寓连接的纽带。通过完善组织建设机制和相应的工作制度,围绕“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理念,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作用,营造和谐的社区育人环境,构建起全新的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3.书院制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优势日益彰显
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中书院制改革是一项卓有成效的创新突破点,通过实现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书院制学生社区的建设,使得学生社区的发展性功能得到很大程度地扩展,因此也对以院系为单位的传统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有调查显示,35%以上的大学生入党后很少或没有受到培养联系人的帮助,88.6%的大学生入党后没有参加过党校培训,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党员没有被党组织谈过话。因此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的温旭指出:以书院社区为阵地,利用书院制社区的日常考察功能,能够增强党员发展考核机制有效性。此外将书院制社区物理和虚拟空间相结合,借助在社区开展的“第二课堂”教育,不仅能够实现党员的持续性教育,而且能够适应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促进党建活动和形式的创新。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
1.党建工作完全扎根于学生社区的做法存在争议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中笔者了解到,现行的高校社区党建工作基本上是依赖于学生社区,而抛弃了原有的以年级、专业为依托的传统党支部建设模式。即直接在学生社区成立若干党支部,设立自上而下的党政关系体制,配备相关责任老师。如此做法虽然能够较好地发挥社区的阵地优势,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党建工作。但笔者在对部分尚未实施社区党建模式的高校同学进行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同学并不认为传统的党支部建制已然丧失了活力。他们认为以专业、年纪、班级为依托的党支部建设,更容易宣传党的理念,组织党的活动,使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党,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党的队伍中。且根据不同专业、年纪、班级划分建立党支部,使得每个党支部都有其专业特色,适合各自年级、班级的建设情况。
2.党员培养的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师生共同体
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必须是一个长期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当前社会正处于文化转型期,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社交媒体的急速发展致使我们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浏览到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数据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对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的塑造形成巨大的冲击。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从文献研究中笔者了解到现今开展社区党建的高校只是将传统的党支部模式植根于学生社区,而没有将学生党员与教师党员的养成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之间鲜有互动。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属于资源浪费。
3.党建工作形式有待创新,活力有待激发
无论是社区党建工作亦或者是其他学生工作,一个共通点就是我们所面向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这批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追求自身思想独立,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这样的群体,如果依旧套用原有的老旧的活动模式开展党建工作势必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现有的文献调查中笔者了解到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实施学生社区党建这一新模式,但这只是从组织架构一方出发考虑,而以此为依托所开展的活动创新性较少,如此一来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鉴于以上对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以及对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社区党建现状的了解和笔者认为期间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拟以华师大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对现有的党支部建制模式以及希望进行社区党建的意愿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笔者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主要针对200名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发放《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的创新路径研究》调研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即样本数N=190),回收率达到95%。此外针对30名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就社区党建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进而整理形成访谈记录。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样本构成情况(N=190)
变量 | 变量含义 | 频数 | 百分比 |
年级 | 大一 | 58 | 30.5% |
大二 | 47 | 24.7% |
大三 | 24 | 12.6% |
大四 | 4 | 2.1% |
研究生 | 57 | 30% |
性别 | 男 | 23 | 12.1% |
女 | 167 | 87.9%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 | 24 | 12.6% |
共青团员 | 161 | 84.7% |
民主党派 | 1 | 0.5% |
无党派人士 | 0 | 0 |
群众 | 4 | 2.1% |
从被调查者的背景材料分析来看,调查对象涵盖了大学本科四个年级以及研究生群体。其中以本科一年级、二年级以及研究生为主。被访者的男女比例达1:7.2,且在总调查人数中,党员人数占12.6%,团员人数占84.7%。
2.研究工具
自编“《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的创新路径研究》调研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背景资料,对现阶段依托院系、专业、年级组建的党支部和社区党建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如果成立楼宇党建工作组,希望可以得到哪些服务等问题进行调查。
由于问卷调查自身带有的调查对象和调查结果随机性大的缺陷,为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除问卷调查外,笔者还编制了《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区的创新路径研究访谈提纲》,通过发放《提纲》填写回答和面对面个别访谈的形式对30名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深度采访。内容围绕“当前以专业、年纪、班级为依托的党支部建设是否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为什么?”、“将党支部建立在学生社区,以党支部和先进共产党员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阵地开展活动是否可行?为什么?”、“通过将院系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结对,学生党员与非党员结对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教育是否可行?为什么?”等5个问题展开。
3.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层党组织在学生成长中存在部分功能缺位
现阶段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情况是进行大学生社区党建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之一。笔者在通过对30名同学的访谈之后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认为现有的以专业、年级、班级为依托的党支部建设模式比较可行。他们指出以此为背景进行党支部建设,更容易宣传党的理念,组织党的活动,使更多人进一步了解党,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党的队伍中。且根据不同专业、年级、班级划分建立党支部,使得每个党支部都有其专业特色,适合各自年纪、各自班级的情况进行建设。这样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制宜的方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当然也有同学认为由于课程原因,很多同班同学都选择了不同的课程,以班级作为集体在实质上能够集合的时间并不多。因此随着年级的增长,当前的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高校的党支部建设存有较大的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党支部建设了解党的理想、方针和政策,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然而笔者在通过调查问卷对受访者所在院系党支部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调查问卷中将了解程度按照1—7排序,1为基本不了解,7为非常了解,请受访者自行选择。最终数据呈现的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图1中的数据显示,选择1-4的学生人数占到总样本人数的85.79%,选择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8人,其中有5位学生是党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这样的结果表明虽然学生对于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一定的期待,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部分功能缺位的现象。
除此之外,笔者还就受访者所在专业党支部的日常活动开展频率进行调查,通过统计之后,最终的数据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对于现阶段依托院系、专业、年级组建的党支部的了解程度有限。甚至在受访的24名党员当中,也只有5名学生对所在党支部的日常运作以及建设机制非常熟悉。不仅如此,在党支部的日常活动频率上,选择经常开展活动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12%,偶尔开展以及基本不开展的占43%,另外还有45%的学生并不清楚。这样的支部建设情况显然非常不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更毋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党性观念和综合素质。分析当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可能是如下几点原因所造成:
1.党支部的日常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
基层党支部要做好宣传工作,尽可能将党的精神、宗旨,活动的成果及意义辐射到更广的范围之中,将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新举措、新经验,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予以公示宣传,如此才能增强党群互动,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如果不注意对党支部活动的宣传,仅仅只是几位党员内部组织开展,就极有可能出现上述调查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即造成其他非党员学生对党支部建设的不了解。这不利于党群关系的发展,更无法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党支部日常活动频率过低
党支部定期开展活动主要是为了传达党组织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相关计划决议,组织广大党员同志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如果学校各院系基层党支部的日常活动频率过低,不仅无法团结组织广大学生,甚至连党员群体之间所必要的沟通和联系也无法保证。此外,党支部活动过少也会极大地降低党组织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无法占据学生思想意识主流,无法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
3.党支部的活动形式不够丰富
基层支部活动是现阶段高校基层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支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丰富、生动,一般就能体现一个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它的工作情况。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自主性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如果基层党支部的活动依然按照传统的形式按部就班,缺乏活力,那会极大地影响党组织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且不利于在党员当中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所以支部的活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的工作载体,将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和影响力。
(二)学生对社区党建的了解程度不深
高校社区党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对于华东师范大学来讲,目前大部分院系还是主要依托于专业、年级和班级进行党支部建设。2011年5月,金融与统计学院于第19号学生宿舍楼创建了“巾帼党员之家——红十九楼”,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党员集结号、暑期社会实践、名师有约系列讲座、毕业生文化季等一系列志趣文化活动,开启了华东师范大学生活园区党建的先河。“红十九楼”的创建可以看作是华东师范大学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初步尝试。之后随着孟宪承书院的实体化改革,其将全校包括中文、数学在内的12个专业当中所有2012级及之后的免费师范生统一安排在一片集中的生活园区内,并配备了专门的学生导师和辅导员。孟宪承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主要是通过下设的党建中心统筹开展。书院特有的教学模式以及地理空间优势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也正由于其特殊性,故相关工作经验对于传统的院系的借鉴意义有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社区党建工作对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来讲并不陌生,相关的建设工作和课外活动已有开展,只是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体系。为此笔者就“您对‘社区党建’是否了解?”针对受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却出乎意料。如图3所示,在190名受访者当中,只有10%对社区党建模式进行过关注,43.68%甚至是完全不了解。这样的现象反映出我校社区党建的相关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辐射面不够广,且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予以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了解受访者的意见和建议,笔者简要介绍社区党建模式相关举措,即以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阵地组建楼宇党建工作组,面向宿舍楼的全体同学开展服务活动。进而调查受访者的意愿以及期望得到的服务内容。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有11%的学生对该模式表示不太赞成,其理由主要包括学业压力大,可能会影响到日常作息以及希望保留宿舍的私人空间等等。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该模式比较赞同,并对社区党建的活动形式和服务内容提出建议。其中选择开展日常生活服务类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类的人数较多,而关于党的精神政策方针学习以及专业知识问询等活动项目的选择人数较少。这样的结果也从侧面敦促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学生工作者要加以反思,并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更要注重包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等方面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切实将相对严肃的且极为重要的工作重新搭载创新的、有趣的平台途径予以呈现,增强该方面活动的吸引力和辐射面。
(三)大多数学生对“师生共建”的社区党建模式充满期待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全球一体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就国内环境来说,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价值取向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多变性、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明显增强。这些变化不仅给我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此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资讯也在冲击着大学生群体那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尤其是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高校教师作为当代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学生的成长培育过程中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职责,而且还肩负着修身树德教化的高尚使命。正是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天然属性,因此以师生党员共建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一名大学生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最终转正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期间申请者要经历从普通群众到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角色转变。这是一段持续时间较长且极为重要的过程。而当前高校的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较少,一对多的考察培训工作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且效果不够理想。而采取师生共建的方式,通过将各位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结对的方式,可以促使各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从思想政治、日常生活等方面对少数几名学生,甚至是一对一地开展教育指导和思想引领。进而把好入口关,提升学生党员的质量。此外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精神传承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创新。通过师生共建,广大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以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展开党员教育工作,给与学生党员自由发展的空间。
师生结对共建是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增强高校党支部活力的一项新的途径。因此笔者在调查问卷以及调研过程中对受访者关于是否愿意同教师形成结对的问题进行了访谈,通过相关数据分析,结果下图所示。
在24位学生党员中,选择愿意的学生有22位,占总人数的92%,另外2位选择无所谓。在其他非党员的受访者当中,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意向加入共产党的非党员同学是否愿意同一位学生党员结对开展活动,结果如图6所示。另一类是无意愿加入共产党的同学是否愿意同一位学生党员结对开展活动,结果如图7所示。
从以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0名受访学生当中,大多数同学比较赞同以结对的形式开展师生党员共建活动,这为我们接下来的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数据支持。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依托院系、专业、年级组建的党支部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日常活动频率过低,且相关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大大减弱。此外对于社区党建来讲,尽管部分高校及院系已经开始进行初步尝试,但由于活动开展的范围较窄,仅限于某一学院甚至说是某一栋宿舍楼,因此整体效果并不明显。然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可以尝试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且对师生党员共建持积极态度。因此针对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建议,我们拟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优势互补,打造“立体型”学生社区党建模式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虽然现阶段传统的依托院系、专业、年级的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其依旧是当今高校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党支部建设,更容易宣传党的理念精神,且根据不同专业班级划分建立党支部,能够使每个党支部形成自己独有的专业特色。然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有利于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和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现有的党支部建设同社区党建相结合,进而实现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打造 “立体型”学生社区党建模式。
1.成立楼宇党建工作小组
根据党章规定,一般情况下,一名党员不能同时担任两个党支部的支部委员。因此考虑到现阶段高校各学生党员依然按照其专业年级进行党支部建设,且根据采访了解到学生对于现有的支部建设并无异议。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在学生社区成立楼宇党建小组的形式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即将学生宿舍楼内的所有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集结起来成立工作小组,并从中选出若干名品学兼优,热心学生工作,有良好群众基础的学生党员组成小组组委会,同时配以相应的负责老师予以协助指导。该小组将主要以其所在宿舍楼为主要阵地,一方面可以开展党员自身建设。通过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增强党的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以党的先进性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将面向全楼所有同学开展服务工作。以学生党员服务为主渠道,为广大同学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政策咨询、生活服务、投诉建议等。通过党员同学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促使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让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在朋辈之间广泛地扩散辐射。
此外对于楼宇党建工作小组而言,高校应给予大力支持。即通过整合资源、统一机构、明确权责,出台专门性规章制度,给予其应有的地位,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具体管理可以采取如下模式:校党委——校学生管理处—一校学生社区党建委员会——楼宇党建工作小组——楼层负责人。在这一模式下,明确规定“校学生社区党建委员会”归由学生管理处牵头,党委组织部、校团委、后勤等职能部门以及院系党委参与指导,为校学生社区党建委员会提供各方面的咨询、建议、指导和协助。
2.加强原有党支部建设,实现双向互动
在开展社区党建的过程中,原有的党支部建设也不能放松。各党支部以及楼宇党建工作小组除却要定期开展相关党建活动之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将这个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一个纵向的网络,最终达到无论是在日常学习、班级活动还是课余生活当中,都能够全时段全方位地开展党建工作。
目前随着高校学分制度的实施,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对院系、班级的依附性逐渐减少。再加上现如今高校书院制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生社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学生社区与课堂教学相比,其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不稳定因素更多。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通过将党支部与楼宇党建工作小组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实现学生党建工作从原有的以院系为单位的模式向书院制模式平稳过渡,而且班级和寝室全方位党建工作的开展,可以构建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学生信息反馈系统,进而迅速掌握矛盾存在和发展的真实情况,更有助于解决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便于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师生共建,共同成长
从采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均赞成以师生党员相互结对的形式开展活动。因此笔者建议在社区党建模式下,可以以院系为单位实施“手拉手”帮扶教育。即由每位教师党员定点对接若干名学生党员(人数最多不超过7名)。此外每一位学生党员也将定点帮扶若干名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最多不超过4名)。通过师生结对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有针对性地从思想政治、日常生活等方面对学生党员开展教育指导和思想引领。同时优秀的学生党员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结对,也有利其发挥自身的先进模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将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传递给其他同学。最终,将党支部与楼层党建工作小组相结合而形成的网状结构,与“手拉手”帮扶教育,由教师党员到学生党员,再到入党积极分子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相互融合,进而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学生社区党建模式。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建工作体系
为促进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更加有序、高效地运作,也为了使楼宇党建工作小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运行得更加稳健,必须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社区组织的保障性机制。
1.党建活动常态化
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必须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予以支持保障。因此对于楼宇党建工作小组而言,除了要明确组委会内各人的工作职责、要求和管理权限之外,还应制定规范社区党建日常工作制度。首先在时间安排上,社区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开展组织生活,实现党建活动的常态化。其次在地点安排上,高校应当在寝室楼内为学生开辟若干活动室,并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另外在活动内容和形式方面,应力求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做到形式多样,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设计活动,加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管理,充分激发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文明寝室创建,举办先进人物精神学习会,开设党员责任区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现整个党建小组的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2.注重宣传工作
虽然当前社区党建模式在部分高校,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已经进行初步的尝试,但根据调查表明现阶段的社区党建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同学对其了解不深。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因此楼宇党建工作小组在组织开展日常活动的同时,也应加强自身的宣传工作。这并非是“标榜自身”或者是“自抬身价”。因为如果不注意对自身活动的宣传,那就不能真正达到社区党建的效果和目的。之所以要在学生社区内开展党建工作,就是希望能够将党的精神、理念广泛传播的广大学生群体当中,切实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更多的学生服务。做好宣传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利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榜样作用,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以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传承和发散出去,号召和引导更多的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此才能促使大学生群体从思想上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道德规范,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社区内陶冶塑造、心理调适、激励学习的文化价值导向功能。
3.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
必要的监督和鼓励机制是维持学生社区党建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因此楼宇党建工作小组应制订学生社区自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考核的时间可以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周期进行考察;考核的对象不仅要包括组委会的相关成员、楼层负责人,而且要对楼宇党建工作小组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考评;考核的方式应该采取全方位考核,即一方面要求小组成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还将对其服务对象、上级指导机构以及小组内其他的成员的想法和建议进行调研访谈;考核的结果及时向考核对象反馈并在全社区公开。
最终依据考核结果,可以对各楼宇党建工作小组进行相应的奖惩。包括该小组整体的学年经费、评优指标,相关负责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绩效,小组内学生党员的发展情况、评奖评优等都将与考核结果密切挂钩,以此来调动整个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4.软硬件投入以及经费支持
在硬件设施上,笔者通过前期调研得知,在190名受访学生当中,约4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宿舍楼内专门开设一间党员活动室,并提供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此外约51%的学生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偶尔有需求,没有也无所谓。笔者认为以学生寝室为依托开展社区党建工作,除了有相关制度予以保障之外,一定的软硬件设施以及相当的经费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应当努力做到每层宿舍楼都配备一个活动室,其中包括课桌椅、电脑、投影仪等基本设施。此外还应在每栋寝室楼一楼安排一到两间休息室,用于安置因发生意外而导致短时间内行动不便的同学。活动室和休息室可交由工作小组进行管理。
为更好地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在经费上投入方面学校也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并建立灵活的富有激励性的经费管理制度。可根据楼宇党建的发展程度以及每一季度上报的工作计划和履行情况等下拨相应的专项经费。
(三)创新活动形式,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工作形式不够创新,活动内容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应改变原有的老旧的活动模式,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与时俱进,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1.党团共建,创新工作载体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由信仰共产主义的中国青年组成的群众性组织,肩负着培养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大使命。对于高校来讲,校团委以及基层院系的团学联是其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学生组织之一。团委下设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以及各个志愿者队、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等学生组织,汇集了高校内一大批有思想、有能力、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因此在新时期,要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增强党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实施党团共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通过将党支部、楼宇党建工作小组同院系团学联乃至校学生会、社团联相结合,以团的活动为载体进行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开展党员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原有的那些相对枯燥的理论宣讲更改为将理论与大学生所关心的敏感话题相结合,以趣味知识应答和有奖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将单纯的学习与思想交流相结合,多开展一些思想论坛和专题研讨,不断深化学生对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此外还可以将党员教育同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相结合,多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活动,让同学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加深对党的历史、理念和精神的理解。
2.占领网络阵地,扩大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人人网、QQ、易班等社交平台的出现为当前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体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渗透。就国内而言,由于当前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资讯无时不刻不在冲击着大学生群体那尚未完全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作为思政工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自身观念,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和教育功能,占领网络阵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锐性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带给学生的各种不良影响,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注重社区党建机构的“发展性”职能,实现学生自治
“发展性”职能是指能够为学生社区组织树立权威,能够支撑社区组织长远发展,能够调动社区学生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能够给社区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抓手的那部分职能。开展学生社区党建,其主要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职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校园管理的“底气”和兴趣度。
为加强校园民主建设,目前各高校都组织成立学生会、参议会等学生组织。这些组织虽然拥有一定的参与管理权,但从整体效果来看,由于被赋予的职能和权力不足,其远没有达到预期中实现学生自治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组织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不强,成为了其他学生心目中学校官方的“传话筒”和“代言人”。因此要真正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构建自治机构的“发展性”职能,当前高校管理者就必须要解放思想,破除保守落后的观念,要在一些事关学生事务的校内规章制度中给予学生社区自治应有的地位和空间。例如在社区党建方面,对于党员监督、考察、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预备党员的产生、转正,党员的荣誉评选等都必须经由楼宇党建工作小组同意。院系党组织对于学生所在楼宇党建小组的意见应高度采纳,采取一票否决制。此外在学风建设、文明寝室创建、卫生与安全、社区文化活动、后勤在学生社区内的服务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也应同样给予社区组织相应的权限。
六、结语
学生社区作为当前大学生群体学习的园地,信息获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娱乐的天地和不可忽视的“第二课堂”,其党建工作实际上是应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区中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途径,是重构高校与学生社区关系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高校基层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社区党建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社区的权力秩序,而更多的是作为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建设。将大学生社区管理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好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将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进一步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去,一方面有助于打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扩大党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长远来看,党建工作进社区,能够从源头出发帮助在校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真正实现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促进民族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坤.党建工作进学生宿舍之探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职业教育,P245.
[2]陶光胜.基于自治与党建耦合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探析.教育与教学研究,第24卷第3期,2010年3月.
[3]刘君(等).大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五进’’的创新与实践.高校党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40期,2012,11.
[4]姚鹏.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探索.高教与经济,第25卷第2期,2012年6月.
[5]温旭.书院制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探索.高校辅导员,第2期,总第二十五期,2014年4月.
[6]解进,郑松乔.强化长效机制,优化基础工程——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调查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56-59.
[7]王建敏,张亚男. 师生共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2期,2014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