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组织建设  学生支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理想人格——学前教育研究生党支部

发布日期: 2016-04-28   浏览次数 0

4月6日下午3点,学前教育研究生党支部在田家炳801举行开展组织生活,邀请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模范卢娟教授与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党员同学进行了一场有关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人格塑造的会谈。出席此次组织生活的还有研究生党委沈老师和研究生辅导员白雪源老师。座谈会在党支部书记张继英的主持下展开。

首先,卢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一篇她曾看到过的文章,讲的是西方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与东方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二者的对比,卢教授用精辟的语言总结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即永无止境的提问,在这种思想教育下,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最终超越了他。然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只注重结论,不注重思辨的过程。卢教授用这个例子引出了她的第一个观点,即强调我们大学生思辨的重要性。

接下来,卢教授提到十八大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的二十四个字,该二十四个字涉及到社会、个人和国家三个层面。卢教授很赞同习近平同志对此的精辟概括,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由此,卢教授引出价值是什么,价值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生价值又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在座同学的思考。

卢教授说,价值这一词以前较多的用于经济学领域,21世纪以来,广泛用于各个领域。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主体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价值的三要素是:主体的需要,客体的属性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由“价值”一词,卢教授引申到“人生价值”这一概念,认为在评价人生价值时,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但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呢?卢教授认为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人的创造力,这种人的创造力是永无止境的,有股潜在的力量,指引着人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该怎么理解?这是卢教授抛给我们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卢教授从三个层面和我们分享了她的观点。第一点,她认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现人的精神动力价值,即通过思想理论的教育,对人产生内在的驱动力,这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点,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动力,但精神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一是要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品质和习惯;二是要创造条件去实践。卢教授举了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例子,正是这种精神动力指引着科学家不畏困难,苦心钻研科研。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动力存在着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既追求“真”,也追求“善”。卢教授认为我们大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也是一种精神动力。

第三点,体现精神动力的价值目标在于塑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真”即真理,“善”即道德标准,“美”是最高境界。但要如何做到真善美呢?卢教授提到马克思关于培养理想人格的四个途径: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艺术的高尚;宗教的途径(宗教让人行善);实践的精神。

由此,卢教授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塑造理想人格应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因为日常生活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打上了前人生活模式与结构的烙印,存在着地域和文化等差异。所以日常生活既是起点,也促进或阻碍着人的前进。

最后,沈老师作了总结,认为卢教授的讲座逻辑性强,层次分明,清晰易懂,从中收获颇多。沈老师和我们讲起她50年代上幼儿园的回忆,幼儿园老师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她最初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品质的形成都是在幼儿园获得的。所以沈老师认为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很神圣的职业,对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很重要。沈老师还对我们做出了期许,希望我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不断的改进自我,提升自我,把塑造理想人格落实到实践中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努力成为一个具有真善美的理想人格的人。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积极,与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其中一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学本科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觉得很枯燥无味,政治课老师就只是一味的讲大道理,很抽象难懂。那么我们的政治课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呈现呢,而不只是老师在讲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卢教授这样回答该同学的问题:有的政治思想课的老师知识是很渊博,科研能力也很强,但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真正的需求,导致在课堂上讲的都是空泛的大道理,所以学生很容易上课走神。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政治课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爱学生,心里装着学生,要把高深的,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沈老师也提到,我们中国的政治课要改革,变换上课教学的形式,如组织实地观摩活动,看电影等等。这样的形式会更好的进行政治思想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才能使我们的政治课程更加有血有肉。

此次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也从这次卢娟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中受益匪浅,明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所在,以及如何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

卢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原社科部主任、原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马列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百位优秀女教师、全国师范院校曾宪梓优秀教育二等奖获得者。出版专著、教材7本,发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与现时代》等论文30余篇。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