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一

发布日期: 2012-12-04   浏览次数 0

党的十八大决定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顺应时代发展,合乎党心民意,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举起的又一面思想旗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基本国情,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凝聚着我们党的集体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用理论创新成果去指导新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更加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向未来,实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规模效益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着力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

科学理论指方向,科学发展铸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教育事业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171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二

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部署。这意味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信心更充足。这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庄严宣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揽全局的战略部署,吹响了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军号角,谋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人民群众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充分程度是反映社会公平和五位一体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教育要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要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要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服务。把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协调起来,与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协调起来,在服务中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基。

教育的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有所作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着力提升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能力,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和贡献作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由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号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根基在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引领广大学生成长,培养有理想、有抱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年轻一代。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自觉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做一个面向世界的中国人。要积极酿造新的教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造共有的精神家园。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是创造梦想的事业。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点燃人生梦想。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复兴的征程再次开启。让我们高举旗帜,按照党的十八大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181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部署、新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信,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指明了正确方向。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国家统一稳定的精神纽带,凝聚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对于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是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教育工作者要勇挑重担、切实履责,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推向深入。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融入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知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提炼,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系统要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活动,为培育可靠接班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01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我们指明了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教育是民生之首,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更好地成长。这些期盼正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践行。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教育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整体设计改革,系统推进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的公平发展权。当前,我国教育公平正处于由入学机会公平向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推进规则与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要进一步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提高质量,实现我国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把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树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鼓励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与专业业务能力。

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只要我们坚持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以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为根本保障,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宏伟目标。(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11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五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出发,明确强调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中优先发展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党的十三大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五大再一次强调这一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做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一以贯之、不断深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谋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教育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必须进一步凝聚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也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承担的任务十分艰巨,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观念,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改革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同时,要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目前,困扰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不少,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的合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迈向了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动摇,在新的起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21

 

坚持两个服务推动教育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两个服务之后,党和国家对教育方针的重申强调和深化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方向和总指针。为谁服务,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这一根本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

教育必须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方向。党的十八大谋划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教育要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所作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由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是辩证统一的。培养人才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直接的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动摇。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与人民群众享有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满足和全面适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落脚点。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扶持困难群体力度。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奋斗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将之作为教育发展始终不渝的正确方向,贯彻落实到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化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动力。(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3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的动员令,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素质教育也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才真正有盼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也大胆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应试教育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学生负担重、城市择校热等问题反映强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艰巨性愈发凸显。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政府是主导。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学校是关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学习,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要改变以升学率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的指挥棒下解放出来。

家庭是基础。家长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揠苗助长,学校减负、家长加压。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自觉成为素质教育的推手

社会是保障。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努力消除社会浮躁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41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八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巩固,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当今的中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教育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教育事业发展要越过高原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重视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进行统筹设计、系统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教育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切实解决好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需要我们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我们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系统依法行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教育事业要发展,改革创新是根本。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矢志不渝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不竭的前进动力。(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61

 

着力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九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党和国家把提高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在充分洞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各级各类教育应自觉遵循科学的质量观,学前教育要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高等教育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同时,要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要引导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探索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切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水平,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困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综合改革既包括教育内部诸方面相关联的改革,又包括教育与政府、社会等利益群体关系的改革。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突出重点,攻坚克难。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仍然是我国当前乃至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应当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根本任务。

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71

 

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我们党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科学谋划教育协调发展做出的新部署,对于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覆盖面持续扩大,我国教育发展站上新起点,步入新阶段。然而,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相比,我国教育普及水平仍有待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仍有待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仍有待进一步全面协调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始终,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和比例,统筹兼顾教育普及和提高质量,着力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协调的发展格局,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要着力办好学前教育,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确保国民教育从幼儿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要统筹兼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要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创新复合人才。要着力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关键在改革。要着力加快教育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改革,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以改革破除阻碍教育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211281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