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五四,教育学部主任为党校学员讲述“人生的几个大词”之责任——教育学部学生党校举办五四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 2016-05-09   浏览次数 0

54日晚上6点,中北校区中北三馆319教室,能容纳140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这一场教育学部党委第二期学生党校的专题讲座,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讲座嘉宾,他就是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五四这个青年的节日里,他用丰富的人生体悟,与入党积极分子们认真探讨了“责任”,这一“人生几个大词”中的第一个大词,引领青年们做出深刻的社会探讨与人生追思。

袁振国教授用一段“拐卖儿童的测试——中国VS外国”的视频,引发了同学们关于公德私德的思考。“如果说一个人,没有一些重要的思想概念作支撑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人生意义与人生可以实现的价值就会大大地受到影响。”袁老师结合大量生动的现实事例,从“公德”和“私德”,“大德”和“小德”等角度,完整、全面地阐释了“什么是责任”。

讲社会责任,首先要讲公德

“责任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最高的境界,最重要的担当”;“私德是我们自己的道,是我们做人为人的道;公德是关系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道。袁老师从责任谈起,侃侃而谈他对于公德与私德的理解。从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到现实,从概念内涵到辩证关系,袁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实例,将公德与私德作了具体的区分。他指出,讲社会责任的话,首先要讲公德。讲文明、讲礼貌、讲孝道,讲亲友,这些都是私德,由于与个人相关而能做得很好。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公德,要学会从更大的社会环境角度看问题。

公德虽有大小,学会从小德做起

“每天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天地大事,实际上,我们每天碰到的是小德。说到公德,袁老师纵览古今,对大德与小德的问题加以分析。他用冯骥才散文《公德》中扔香蕉皮的例子,重申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他从吃饭插队、随手关水龙头等生活中的小事,强调公德虽有大小之分,但要善于发现日常的问题,认真做好小德之事。

 “慎独”与“多管闲事”

袁教授谈到公德与私德的社会性时,用“慎独”与“多管闲事”的辨析引入话题。他指出,“慎独”儒家思想是中国人历来提倡的精神,但在现代社会是不够的。“所谓‘社会责任感’,它就是多管闲事。”“闲事”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公德和私德的界定。要管好闲事,就要依据现在的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分清楚公德和隐私,“在现代化的大道上去审视我们的社会性,从而确定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公德与私德矛盾冲突时,需要意志的动员

袁教授还指出,在人生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公德和私德发生冲突,这种时候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和境界。他列举了指路这一事例,并进而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个阶段,分析了做善事的思想历程。他强调,“遇到矛盾冲突时,就需要意志的动员”;“当你这样行为方式时,对别人来讲,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对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讲座最后,袁振国教授与在座同学分享了一些身边的故事,通过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并喻文化三个时代特点的分析,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虚拟世界的各种挑战,也提出了在新的网络环境背景下社会责任的话题,引发同学们深思。

袁振国教授纵古论今、富有哲思的讲演,深深吸引了听课的学生们。课堂的最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围绕公德与私德的现实矛盾冲突、学业规划发展等问题纷纷提问,与袁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和互动探讨。

在五四这个特别的日子,袁振国教授用责任与道德,为青年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党课,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启赋的人生之课。作为一个先进的青年群体,理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前阶段,自觉去推动社会转型和历史性进步,尽到作为青年的时代责任。

(陈媛 王萍萍)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