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4月20日,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党建中心、关工委联合组织了一次革命历史教育体验活动。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孙梦、关工委副主任钱景舫、朱开馨,委员范杰、王德纪、王钢、沈霄凤,学部专职组织员陈媛,以及来自各学生党支部的21名支部委员,一同前往江苏常熟沙家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采风,共同瞻仰红色遗迹,缅怀先烈遗志,体验抗战历程,接受红色教育。
教育学部近30名师生党员赴沙家浜开展红色采风
温历史,体真情。上午10点,队伍抵达沙家浜革命教育区。走进沙家浜革命教育基地,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照壁”,这是当年新四军六团团长叶飞的题词,笔锋苍劲,气势恢宏。随后来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有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为主创作的大型雕塑,生动演绎出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韵味。在纪念馆内,详实的历史资料、泛黄的照片和历史遗物,都在向大家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师生党员通过参观,聆听讲解,深入了解在艰难的抗战时期36名伤病员在沙家浜的事迹,重温了沙家浜地区新四军和民兵的抗战历史,也从普通民众不顾个人生死传递情报、收留伤员的故事中,深切体会到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
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敬先烈,忆初心。参观过后,全体党员来到瞻仰广场,敬献花篮,缅怀革命烈士。在学部关工委副主任钱景舫教授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回忆入党初心,坚守入党永远在路上的信念。
师生党员在瞻仰广场重温入党誓词
集体敬献花篮,缅怀革命烈士
换军装,历抗战。下午1点,学生党员换上军装,体验当年新四军的抗战历程。在教官的指导下,学生党员整编为两个新四军连队,在设计连名连标、前往码头寻找接头人、运送战地物资等一系列红色拓展活动,亲身体验新四军当年的抗战生活。以”修枪所””印报所””后方医院””鲍家渔村””东来茶馆”等数十个苏南东路抗战遗址为线索,结合抗日英烈以及阿庆嫂原型等人物形象与感人事迹,关工委老师们为学生党员开展现场教学,共同挖掘红色历史。党员们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艰苦卓绝的抗日年代,追寻军民齐心的红色记忆。
换装新四军,重走抗战路
观实景,感今朝。师生党员观看沙家浜实景舞台剧《智斗》,在阿庆嫂、司令等剧中人物栩栩如生的复现,与普通街道、荷枪实弹等真实场面的呈现中,切实感受到军民联手抗日斗智斗勇的智慧与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回到现实,沙家浜所体悟的历史和今朝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让党员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代代共产党人英勇向前、努力奋斗的伟大之处,倍加感恩革命先辈们的付出,愈加坚定信仰,牢记使命之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本次活动给师生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大家获益匪浅。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17级硕士党员许营营说道,”作为一片革命热土,’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深刻体现了沙家浜精神的主题,军民们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令我们感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自当继承光荣传统,不忘初心,不畏困难,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职成所2018级硕士党员周漫青表示:”很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党员前辈们一同去感受这种红色精神的传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的精神早在那个年代就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教育学系2016级硕士党员彭莎莎感怀:”虽然是由36名伤病员组成的一支小武装力量,却形成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结下了鱼水之交的军民情。沙家浜一日党建行,追溯历史,让我们明白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面向未来,更让我们明白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重温抗战史,体验鱼水情”唤起了党员们对于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学部师生党员将进一步弘扬”沙家浜”革命精神,继承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真情服务群众,用行动践行使命。
撰稿人:杨丽花、周漫青
图:孙梦、杨德全、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