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精神文明

“改变思维,收获卓越育人的幸福” 国关院组织课程卓越全院教师首次专题研讨

发布日期: 2021-04-07   浏览次数 0

       2月9日下午,国关院组织“课程卓越—卓越育人”全院教师首次专题研讨。刘军院长首先传达了2月5日全校课程卓越研讨巡查会的情况,介绍了教务处、研究生院、学工部的汇报内容,重点介绍了研究生院关于建设研究生通识课的计划,拟与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合建研究生通识课《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他在传达钱旭红校长的讲话精神之后,希望老师们按照学校要求,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院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课程卓越、学术卓越带动育人卓越,并树立远大目标,努力成为师大的教育家。随后,宋羽竹博士后宣读了钱旭红校长《关于卓越、创造和幸福——给全校师生校友的一封信》。

       四位老师先后分享了他们关于课程育人的思考。阎德学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改变思维,收获卓越育人的幸福”。他从“改变思维提升创新力”“人生幸福的指归”两个方面,分享了学习《改变思维》《大学思维》《思维简史》《幸福的方法》等著作的体会,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智慧,重点分析了大学思维阶段的主要特点、大学教师应有的使命和担当。他强调指出,应把中国智慧融入国际问题研究,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变革方向、时势与动态体系的整体把握、中国智慧与外交实践的相辅相成、底线思维与综合国力的保障、人文主义与天下情怀的关照。高晓川老师重点分享了《大学思维》的学习体会。他认为,书中的很多概念都很有冲击性,比如“超限思维”。大学老师要不断拓展知识面,更多地涉猎各种文献,主流的、非主流的都要了解,对改变思维有很大帮助。王铁军老师重点分析了中西方关于“李约瑟之问”的各种观点,并指出,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要在中国生根发芽才能真正被接受。中西方文明的大历史过程是无法避免的,必须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代和历史会认定和选择自己的卓越人才”。臧术美老师分享了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她认为,以“钱学森之问”为基础,学校开展的课程卓越全校大讨论,是一种新风。高校要培养卓越人才,就要像钱校长信中所说,“要实现卓越治理,就要力戒学术行政化、行政自由化、举措平庸化。”她指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问题意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研究能力。

       在自由讨论环节,余南平老师强调指出,第一,课程体系需要重新塑造,要吸收西方理论,但不能照搬。大学教师不能固守过去的理论框架,不能只是阐释理论知识点,要重视研究,坚持长期做前沿研究,才有东西可讲。第二,对学生的要求要提高,不能放松。刘军院长在最后的发言中谈到,关于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对硕士生的资格考,要求硕士生广泛阅读,要让学生忙起来。对于博士生的培养,还是要强调科研能力训练,鼓励博士生多出成果。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