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政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2014级研究生于法商北楼329教室举办了本学期第三次读书会活动。本次读书会邀请了政治学系刘绍庭老师,共同探讨《道德情操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
首先,林双双同学对《道德情操论》做了大体的介绍。《道德情操论》发表于1759年,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已经兴起,个人追求利益和权利的愿望十分迫切,人类传统美德还能不能维系、或者要不要维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既试图肯定市场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又试图在个人经济动机得以解放的条件下,为道德的重要性做出论证,这也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主题。《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刘绍庭老师指出,前总理温家宝五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并推荐《道德情操论》,进一步肯定了仔细阅读该书的重要意义。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斯密悖论”、同情、道德缺失等问题,刘老师做了一一解答。同时,刘老师引用“女孩大巴车上遭猥亵,司机乘客无人帮忙”、“陈光标慈善”、“传统文化走向”等事例,启发同学们思考。
程振华同学认为,法律作为道德的硬性保障仍不完善,吴修娟同学补充到,国民在知法守法方面也存在不足。最后林双双同学做了总结,如果这个社会的每个人在追求“利己”的同时,都满怀“利他”的道德情操,才会是一个人人幸福,真正和谐的社会。
本次读书会深刻了同学们对亚当·斯密“同情”的理解。联系实际,虽然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国民的道德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序的、负责任的道德社会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文/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