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员学习

传承文脉,发扬中文系优良学术传统

发布日期: 2019-10-30   浏览次数 1

 

20191029日下午1点,中文系青年教师及党员同志聚集一堂,共同聆听中文系教授陈大康老师主讲的“传承文脉,发扬中文系优良学术传统”讲座。此次讲座由系主任朱国华开场,由系党委书记王庆华总结。

 

朱国华主任介绍时说陈大康老师中文系传统的传承者、光大者和发扬者,同时也目击者、观察者和思考者。陈大康教授从传统说起,他认为中文系的传统很多,比如长寿就是一个传统,更重要地就是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做好对学生教学工作,做好科研工作,这就是中文系的传统,而且很有中文系的特色。除了传统外,中言语系还有很多精神,创新就是中文系最大的精神,当年率先调研,提出不再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发论文,对全校的硕士生培养都很有帮助,希望中文系更好的发挥这一精神。

 

接着陈老师从三个方面对青年教师提出了要求:作为一名青年老师要保持对环境的清晰的认识,不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对国际、国内、学校以及里的环境都要了解。青年老师要审视自己的思想、研究方法、学术素养和成果积累,在工作之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确定自己的今后的研究方向,不能只局限于博士论文的方向,在做研究地过程中要突破长期学术训练带来的思想禁锢。做学术最大的捷径就是坚守,追求的目标要单一,要找到自己的研究阵地,在阵地上坚守十年,一定会做出自己的成就。

陈老师还谈及了如何对待科研和各类指标体系,指出要事急从权;在谈及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时,指出要分清轻重缓急,要明白哪些是重点。

 

王庆华老师在总结时指出中文系很多很好的做法就是陈老师担任系主任时延续下来的,陈老师就“守正创新”给我们做好很好的榜样,也希望大家在学术这条漫长的路上走得更远。

     刘晓丽老师表示听完陈老师的讲座后,从今天开始反思自己的学术,重新再出发。

文贵良老师指出,陈老师说的在一个领域坚守十年,希望自己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些内容,也希望陈老师多回来指点青年教师。

     张春田老师说陈老师的报告很受启发和教益。陈老师不仅讲了很多故事,帮助我们理解华师大和中文系的文脉与传统;而且从自己多年的经验出发,给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比如,强调要不忘学术初心,要善于找到和坚守自己的学术阵地,要善于发现问题同时又要目标单一,要正确处理科研目标与指标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他多年治学的经验之谈,对我们青年学者追求学术正道既有启发,也有激励。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有助于我们继承优良传统,更好融入中文系的有温度的学术共同体。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青年老师隋源远说陈老师讲座中谈到的固化的文学批评模式对学生思想的禁锢问题,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在教授大一课程时,经常需要为打破学生思维定式而苦恼,但陈老师帮助我意识到,在打破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思维定式的同时,我也许也在对学生灌输新的思维定式,如何不让大学成为下一个思维定式的生产基地,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大学教师警惕和深思的问题。

现当代文学的青年老师孙尧天指出陈老师谈到应当具有创新思维,青年教师要有勇气从博士论文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这比较贴近我目前的处境,启发也很大,我想也只有这样,不封闭自己,敢于挑战自我、挑战学术界的陈规,才能从一名博士生成长为优秀的青年学者。最后,陈老师谈到青年教师要沉下心来,潜心钻研,找到一个阵地,最终能够独当一面,我觉得,这要求在考核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当灵活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学术产出的关系,尤其应当坚持学术研究的本色。陈老师的讲座立意高远,同时又非常贴近青年教师的学术与生活,收获很多。

古代文学的青年老师徐俪成说陈老师的一席话,既揭示了为人为学应长期坚守的康庄正道,也指出了学术起始时期许多具体问题的应对方法,站在刚踏入教师行列不久的青年教师的角度,我感到这场讲座既开拓了眼界,又增强了信心,可以说受用无穷。

语言学的青年老师韩蒙如说感到非常幸运能够融入华师大中文系这个传统深厚、又富有温情的大家庭。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将牢记陈先生的教诲,不忘学术初心,守正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阵地并坚持下去。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