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3点,中文系、历史系、传播学院、古籍所2017——2018学年第一期联合党校暨中文系第十五期党校的第六节课在第一教学楼203如期上课。这次是由中文系的王志老师给大家上课,内容为“从国家扶贫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课一开始,王志老师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不久之前,他接受了学校的委派,去云南中缅边境的一个县进行教育扶贫。王老师介绍说在当地政府和自己的一些努力之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在教育等许多方面当地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当王老师回到上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他给那里带去了什么东西,又收回了什么东西时,王老师满怀真诚地说他觉得自己的收获要比自己带过去的大。因为他对于我们党的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前很多没有想通的现在都想通了,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在扶贫事业上的努力有了更切身的了解。而王老师讲述的亲身经历也让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这节课的主题的真实与厚重。
王老师接下来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在目标上的一个不同便是共同富裕。从数据上来讲,世界银行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记录,从1981年到2012年,全世界脱贫认识是11亿,其中中国是7.9亿,而其他三亿脱贫人民大都集中在非洲,这些国家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交往,他们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帮助时分不开的。由此可见,中国在扶贫事业上取得了怎样巨大的成就,中国一直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为什么中国能够在扶贫事业上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的,王老师满怀激情地告诉同学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能够将扶贫当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并取得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为了能够更加具体地向同学展示这种成就,王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在云南教育扶贫时期拍摄的一些照片,借由照片,展现在这么一个偏远落后的边疆小县城,当地政府为开展扶贫事业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清晰可见的成就。但是扶贫工作是无法一蹴而就的,涉及到很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力,但是共产党人从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想方设法的妥善解决贫困人口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会按照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来进行。正是因为既有整体性和前瞻性,中国扶贫事业的每一步都格外的谨慎合理,绝不因为一时的脱贫指标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比如在王老师所去的云南边疆,为了推进当地扶贫事业,当地政府先后进行了怒江水电开发、高黎贡山生态保护、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措施,绝不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而破坏当地美好地生态环境,而是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以此推进扶贫事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具有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国家会对扶贫标准进行不断地修改,面对这样的情况各级政府和以及共产党人总是会适时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以更好地达到新的标准。王老师介绍说他在云南的时候,又一次扶贫标准发生了变更:增加了有欠款者不算脱贫这一条。虽然这次标准的变化给扶贫工作又增加了新的难度,使他们的工作陷入了被动,但是大家都没有抱怨,重新想方法进行解决。
虽然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王老师将中国的扶贫政策和他自己的工作经历相结合的讲述,使同学们对于中国扶贫事业终会取得全面的成功充满了信心。同时,也使大家充分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各项事业的推进中所起到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决心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