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支部生活

追忆长征岁月——记9月24、25日上海图书馆观展之行

发布日期: 2016-09-26   浏览次数 50

 

924日,周六,风和日丽。中文系本科生党支部的部分成员来到上海图书馆,欲观看“艰苦卓绝创伟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艺术展”,以遥想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学习红军永不言弃的长征精神。另一部分成员由于时间关系,在925日观展。

 

 

 走到上图展馆,意外地发现第一展厅有孙之俊先生的画展。孙之俊先生是我国现代漫画和连环画的先驱者之一,他是一位爱国齐家、关注社会民生的进步艺术家。孙先生说:“导人为善,是我理想中的漫画主题。”陈列着的幅幅作品,仿佛都在映证着先生的话。先生对民国时期的黑暗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对生民疾苦表达了由衷的痛心和同情。如果说有什么是令人最难忘的,可能是《武训画传》中武训“跪求老师早起”、“跪求学生努力”吧。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在吸吮别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面,武训的出现是一个奇迹。他以贫苦出身,知道教育的重要,靠着乞讨,敛金兴学,舍己为人是很难得的。但那样也解决不了问题。作为奇迹珍视是可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里面,不会再有这样的奇迹出现了。”武训也许直到今天,依然是可以作为奇迹珍视的。我们也许做不到他这样,却也当怀着忧国忧民的心行事。 

 

 怀着一些感慨走进第二展厅,扑面而来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这便是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艺术展了。墙上挂着的,不是静止的书画,而是书画家们重走长征路,赴四川探寻当年红军足迹的记录。碧峰峡、大渡河、泸定桥、大雪山……这些铭刻着红军血汗与智慧的历史大地,在艺术家们心中、手中再现。在自然山川面前,人也许是渺小的,但行军于天险之间的红军战士们的人格和精神,却被广阔的河山映衬,而显得如此慷慨激昂,令人振奋!

   

这次上海图书馆观展之行,给了我们心灵极大的震撼。

邹源琦:这一次的纪念长征80周年的艺术作品展带给了我比较深的触动,尤其飞夺泸定桥的画带给我很大震撼:长长的铁索桥孤独地横在猛江之上,画面上的红军们与大浪英勇抗争过桥。这种精神亦是现如今欠缺的,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不放弃心中的梦想即使到不了也不会遗憾。

杨雨凡:大渡河,金沙江,泸定桥,六盘山……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那里有今日的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险和卓绝。长征的一部分面貌在重走长征路的艺术家笔下变得可感,且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从八十年前的红军长征到重走长征路再到站在展厅里的我们,想到不知不觉间长征精神已经几次传承,不禁骄傲动容。

谭璐:通过参观书画作品展,我真正明白了主题“艰苦卓绝创伟业”的意义。“艰苦卓绝”是指行道之艰,路途之险。在长征的路途中,有崇山峻岭的阻隔,有滔滔江水的难涉。我们的红军战士义无反顾的踏入险途,不怕远征难。“伟业”是指长征的伟大,没有艰苦的长征,中国的革命力量就不可能得到保存。“伟业”更是指我党的伟大革命,在这伟大的胜利背后,定是有这“艰苦卓绝”的过程。

林慧珍:924日,到上海图书馆参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每一幅作品都向我们再现了革命先烈争取胜利奋勇拼搏的场景,真实得仿佛往事历历在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魄,加上工农红军团结一心的协作,才能坚持在漫长而又艰苦的长征路上开创出新中国的道路,才能有我们今天繁荣而伟大的中国。铭记先人,砥砺前行!

卓文婷:看了艰苦卓绝创伟业的展览,我真切感受了长征路上的艰辛与磨砺。征服高峰,淌过急流,红军精神超越时间空间,至今仍感染着我们。

  

詹艳杰:活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历史,贯通着过去与现在,我们正身处其中。对某些事,我们不应轻易忘记,那些鲜活的记忆。昨天,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上海图书馆参观了一个名为“艰苦卓绝创伟业”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艺术作品展。这些作品由近百名上海中青年艺术家参与展览,共同表达了他们对红军先辈的无限崇敬和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不懈追求。由于我们参观的时间是星期六,进入展厅的时候,散漫的上午时光已过去大半了,因此里面观展的人数并不太多,却又恰到好处。有不少双鬓些许染白的爷爷们,踱着缓慢的步子,时而驻足于字画前锁眉深思,时而也拿起手机“咔嚓”“咔擦”不忍离去,想必是眼前的景象勾起了他们心中更为沉重的记忆吧。与此同时,也有三两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子,或是坐在休息椅上听着耳畔妈妈浅声为他们讲述着红军长征的故事,或是飞速地经过每一幅写生作品,试图将它们全部印在脑海里。纪念展中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家们重走长征路沿途中所创作的,有的是再现了历史中的人物或场景,有的则是将今时与旧地重逢写生,还有不少书法作品。它们的主题用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最能得以体现。此外,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描写彝族同胞的作品。这些虽然没有大场面,但是却更为生活化、细腻化,不仅重现了昔日彝族兄弟与红军部队之间的深重情谊,还通过人物肖像的描绘和生活场景的写生,表现了当今彝族人的情感和生活。如此温柔而悠长的联系,怎不深动人心。临近晌午,我们一行人才准备动身离开。快出展厅门口时,我默默回头一顾,那个之前四处奔走的孩子,这会儿正静静地注视着眼前的画像呢。

张晋业:这次参观的艺术展览有一个特别的主题:长征——这也决定了这次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带上了不一样的气质与内核。其中的书法作品,形式上或铿锵有力,或豪放壮阔;内容上均是与长征相关的诗句、对联,似乎在一笔一划之间能够依稀见到当年漫漫长征路的艰苦卓绝与凌云壮志。而绘画作品,或写实、表现长征途中遇到的天堑困阻或长征途中的战士们、领导者们和少数民族同胞们;或写意,大尺幅地表现六盘山、金沙江等天堑的险恶,令人喟叹,感叹长征的不易与艰辛,更为其中战士们敢为天下先、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所动容。

展览中的艺术家同样走过长征路,相信很能够切身体会长征的不易;而他们笔下的长征精神,又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给观看者,似乎又意味着长征精神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那个今人已经难以想象的年代,我们可能无法完全体会到长征的不易与长征精神,但他们就镌刻在历史中,镌刻在山河中。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必须仰望他们,尽可能去汲取长征精神,激励自己更好地走下去。

 

 我们将时时铭记着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并担起中国未来的重担,前行。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