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支部生活

追寻红色记忆 讲述“四史”故事 ——中文系18级博士生党支部“四史”学习实践侧记

发布日期: 2020-12-18   浏览次数 63

“听了各位同学们的调研实践报告,我感觉很受启发。同学们将‘四史’学习同实践紧密联系,紧扣主题,形式生动,立足实践,从身边事、家乡事出发,以小见大,切实做到把‘四史’铭记于心、外化于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既做学习者,也做传播者,同时做到局势一盆火,散是满天星。”2020年12月16日,在中文系4108举行18级博士生党支部“四史”学习实践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应邀参与活动,并对“四史”学习实践调研提出具体建议。

2020年11月,在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中文系18级博士生党支部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四史”实践调研,并得到2020年学生党支部“四史”学习教育重点项目支持。本次活动本着“以行走丈量大地,以实践彰显价值”的理念,通过集中走访革命旧址、纪念馆、历史遗迹、博物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研读“四史”,宣传“四史”。在活动开展上以“口述史”形式记录“四史”时代模范,记录采访老红军代表。鼓励同学深入了解家乡在党的带领下发展建设的奋斗故事,包含红色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脱贫致富故事、绿水青山故事等。

自18级博士生党支部设立以来,始终将重温革命岁月,发挥文史特长作为支部生活开展的一大特色,曾多次配合学校各类口述史的编写,支部曾邀请学校原党委副书记、《文脉—华东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回眸》、《师魂—华东师范大学老一辈名师》主编吴铎教授为支部党员上党课,讲述师大激情燃烧的火红创业年代,为具体开展四史调研提供指导。支部成员还曾拜访学校退休老教授、原上海教育学院党委书记、东江纵队老战士方小兰教授,听她讲述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本次“四史”学习实践调研在中文系党委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得到校退休老干部吴铎老师、中文系文贵良老师、徐燕婷老师、宫亦楠老师指导,充分调动支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支部党员们认为,“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本次调研实践就是要将实践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

一、党史篇:忆往昔峥嵘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941年1月,挺进华中敌后抗日的新四军,历经皖南事变的磨难,在盐城重建军部,独立自主地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华中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四军纪念馆和重建军部旧址是中国人民抗战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见证物。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致力于传播新四军历史、党史、新四军铸就的铁军精神。支部党员赵晶晶同学采访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周振华,了解新四军历史和建馆历史。参观主馆区、重建军部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最终形成图文调研材料。调研最后,赵晶晶同学总结道,“盐城这座城市是由鲜血染红换来的地方,洋溢着生机勃勃。这块土地不仅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还走出了陆秀夫这些文人雅士。如今盐城经济的发展无不照应着这块革命老区。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也正是新盐城的奋斗精神。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指导下,盐城人民勃发生机。通过这次调研,我更感到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我将牢记新四军铁军精神,在新时代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史’主题教育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就我个人而言,身边就有学习取材的资源。我的舅公夏白是一名革命烈士,他原名裘愉堂,1924年5月出生在浙江省嵊县崇仁镇一个店员家庭。1942年6月入伍,历任指导员、宣教股长、教导员等职。曾荣获‘模范共产党员’、‘模范政治工作者’称号。1948年6月,在豫东战役中牺牲,被追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营被命名为‘夏白营’。我的奶奶裘银娥,年已95岁,现在居住在浙江省嵊州市疗养院内,她是夏白的妹妹,是了解夏白青年时代经历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我计划就夏白有关的话题向她请教采访,形成口述资料,并整理老家中与夏白有关的纪念图像文件等,呈现一名革命烈士波澜壮阔的人生。”支部党员王海晗同学走访了夏白烈士的妹妹,“一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与革命烈士的人生选择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烈士精神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熔铸的丰碑,是引领当代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旗帜,是支撑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对烈士的态度,最能检验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从国民情感到国家责任,我们追寻的是一个个烈士,也是触摸国家的沧桑历史;通过纪念烈士,国民牢牢凝聚一起,民族更具凝聚力。”

“读史可以明志,读史可以知得失。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是共和国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东北各族人民组成的抗日武装,在其漫长的斗争中,东北抗联的烈士们和东北地区人民经历了独立的、艰苦的、复杂的且残酷的各种斗争,抗联游击队坚持长期进行游击战争,是全国抗战中的中的重要配合力量,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联的战士们和参与抗联活动的人民群众明知可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甚至自己的名字在牺牲后都可能湮灭在时间之中,但他们还是在坚定的信念下,为了东北人民、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不懈奋斗,矢志不渝。”支部党员耿昕同学选择重访东北抗联遗址,“‘四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学习其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哈尔滨人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革命先烈的存在。重温并了解先烈的故事,才能使我们前事不忘,以为后事之师,继承革命先辈的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传统。因此,我选择母校的老校区及其周边革命遗迹作为此次实地探访学习的目标。”


二、新中国史篇:创业火红年代

    “1949年4月23日南京渡江战役胜利,标志着南京解放。这个重大历史转折性事件不仅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同时赋予了南京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历史文化内涵。沟通三汊河南北的红云桥、三汊河口闸工程等则反映了新时代的技术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因此,将渡江胜利纪念馆作为此次学习的考察对象,将对新中国史有更深入的体会。”支部党员崔智博同志选择重走渡江胜利纪念馆,“重走渡江胜利纪念馆,深入学习了新中国史,深刻体会了新中国一路走来的不易。漫步红云桥,一端是渡江胜利纪念馆,另一端是正在建设的高楼大厦,牢记历史,未来可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四史’,从历史中吸取符合时代要求的营养,当紧紧围绕适应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要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更好地面向未来。”

“我结合自己家乡‘革命老区’的特点,对家乡旬马家堡关中特区革命历史事件进行实践调研。马家堡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机关所在地,是关中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在关中特区的土地革命斗争起了重要作用。通过重温发生在家乡的历史事件和对家乡热土上涌现出的历史人物的了解,加深入地对‘四史’进行学习。”来自革命老区的支部党员乔二虎选择对家乡展开调研,“总的说来,马家堡作为马家堡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机关所在地,是关中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在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兼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习仲勋的领导下,军民开展反磨擦斗争,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健全地方党政军组织,与国民党进行划界谈判,发展边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为关中分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动力鼓舞一代代老区儿女。”

长春电影制片厂也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不仅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也见证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与发展。长春电影制片厂所译制的外国影片多达一千余部,以至于现在我们去听哈姆莱特的旁白还带有一点“东北味”,这份宝贵的历史财富使得长春人以电影而骄傲。然而,那些讲述抗日战争英雄事迹,反映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故事影片,则更加深入人心,这是老一辈新中国建设人民共同的记忆,是我们当代青年党员学习党史与新中国史的重要文化来源。支部党员张頔通过走访长影博物馆,观看了一批年代感与历史性十足的影片,学习了与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史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对于体会党史与新中国史有着积极的作用。长影承载着的党的革命和历史的记忆却牢记于心,当放映厅内革命的旋律响起之时,每一位参观者都肃然起敬。她回忆儿时,外婆念叨的口诀“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终于在《平原游击队》的影片中找到了“真相”;《刘三姐》中的经典对唱“莫夸财主家暴富,财主心肠比毒蛇;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则成为了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翻地主专制和剥削压迫生动写照。


三、改革开放史篇:传唱春天的故事

“1992年12月16日,我是一口气把《春天的故事》写出来的。那段时间,我到南海边走了一遭,回头一看,蓦然发现,深圳就是一个圈:圈外叫关外,圈内叫特区;圈外搞计划,圈里搞市场。过去,我以为这个‘圈’是用铁丝网做的,后来我理解了,这是用邓小平理论做的。有了这样的想法,‘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话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有了它,我便觉得,《春天的故事》已经完成了,后面都是技巧,灵感来了,技巧自然会为灵感服务。”来自深圳的支部党员王晨晨采访了著名词作家、《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蒋开儒老师,蒋老师回忆起一个个因改革而生的创作灵感,“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这里,你能找到‘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也能找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还能找到1万多项创新背后的发展智慧。这座城市的崛起,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更是每一个与这座城市结缘的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日趋完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不小的成就。全国像四川省汉源县这样各方面都焕然一新的地方很多,可见改革开放实具惠民之功。同时也增强了国力,让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升。”来自四川汉源的支部党员朱玉霞调研了家乡的巨变,“经济上,以‘花海果乡、阳光汉源’为主题,充分发挥汉源阳光充足、农产品丰富等优势,如今汉源的车厘子、花椒、李子、苹果、葡萄、梨等农产品远销各地,甚至还出现了新兴的林麝养殖基地;又就此开发了汉源花海果乡旅游区及民宿酒店等相应旅游配套设施,游客众多,旅游业得到开发;随着销售需求的增加,快递行业日益兴盛。这些都带动了本地普通民众的就业,也切实带给了群众经济收入。城乡风貌上,汉源县城搬迁后,新建筑规划整齐,街道宽敞干净,其他村镇的风貌亦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改善,乡村民众住房也大多改建为砖房、楼房等。大多数泥泞的公路已经变为水泥路。城乡交通便利,往来客运车辆增多,乡镇有了公交车。城乡中小学多数已经重建,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直以来,党中央时刻关心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习主席多次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是基层改革开放工作的重要体现,建设新农村是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现就以我的家乡——‘黄楼村’的新农村建设展开调研,深入学习‘改革开放史’,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改善。”支部成员李新同学走访了黄楼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2019年底,黄楼村的新农村建设初步完成并投入使用。新村的村容村貌较黄楼村旧址焕然一新。时逢‘新冠’疫情,我在家已五月有余,亲睹了乡亲们搬入新农村的喜悦和新农村给村民带来的新生活。我于2020年11月5日上午10点左右,来到丰县梁寨镇黄楼村新址村部,采访黄楼村支部书记李春华、黄楼村村长代新雷、干部孙含启、干部代宪忠等。我详细了解了筹建黄楼新村的各项工作。访谈结束,李书记还带领我参观了黄楼新村。”


四、社会主义发展史篇:大道之行

“小崖头村村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享受了优质服务。美丽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充分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和独特魅力。小崖头村之所以能够实现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政策扶持。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配置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优化新农村建设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二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三是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出发点。”支部党员王中栋通过对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结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与实务,调整以及改革开放等。如今中国人民终于开创了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也越来越展现了鲜明的制度优势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项首要任务,而加强对‘四史’的学习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措施,此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还需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

“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大江南北,随后又扑向了整个世界。在这场人类与瘟疫的生死较量中,作为抗疫前沿的湖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湖北省境内,除最初的疫情‘震中’武汉市以外,要数我的家乡孝感市的情况最为严重。家乡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终于成功控制住了局势,取得了阻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次集中展示。”来自湖北孝感的支部党员结合自身今年以来的抗疫经历,由衷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时代立史,为人民立言。因此,我借助这次学习‘四史’的机会,对家乡孝感市云梦县城关镇的抗疫活动展开了调研。下面我将以自身的经历为主,将封闭管理期间的生活实际和所思所感分享给大家,以一线基层的视角,直观展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大众谋福祉的优越表现,以期让大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正因如此,党和政府一声令下,资源调配、人员安排如臂指使,才使得短时间控制疫情成为可能。所以,我们坚信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它必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通过这次四史实践,支部党员们表示认真学习“四史”,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把新时代的长征路走得更稳更好。 

 

中文系主任文贵良教授与支部党员交流并对活动开展提出宝贵意见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