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外语学科的作用?3月12日,外语学院开展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杨延宁以“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与外语学科发展”为主题进行领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学院党政班子、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系部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教师围绕“新质生产力和外语学科”进行大讨论,进一步统一凝聚发展共识。
新质生产力的首要条件是“新”,即在基础科学原理、制造技术、生产工具、生产要素等至少一个方面具有超越式创新。杨延宁指出,在“创新”浪潮下,以往外语学科具有的“封闭性”特质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科发展,要从“学科内部的竞争与发展”转向“更多关注其他学科的信息”,特别是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最新信息,形成学科外语的意识;针对特定语种教学,要拓展以文学、文化为依托的单一教学格局,规划具体知识领域,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教学设计甚至教材编写。对于外语人才培养,杨延宁强调,要从“服务于本学科的人才培养”转向“培养使用口径更宽,指向性更强的学科外语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更广的发展可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转变。
杨延宁领学“新质生产力与外语学科发展”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7个“新质生产力”中,杨延宁提醒老师们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时代变革。当前,智能化技术对全球产生颠覆性影响,也深刻影响了高校学科、专业的布局和未来发展。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既是对外语专业的挑战,也是外语专业发展的机遇。杨延宁指出,在人工智能中,语言智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机交互认知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发展语言智能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发展人类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延宁在2024年春季学期教职工大会上开展“人工智能与外语学科发展”讲座
杨延宁提到,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在第一次浪潮中,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即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符号主义(symbolicism)和行为主义(actionism)出现,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人工智能迎来第二次浪潮,相关研究围绕专家系统展开。专家系统依据专门知识和逻辑规则,回答特定领域中的问题,通常包括知识库、推理引擎和用户界面三个部分。本次浪潮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低谷期,但很多研究者潜心研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计算语言学”、“深度学习”等术语。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本世纪初,此时互联网已经普及,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为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完成了物质准备。算法、数据、算力三大要素齐备,人工智能开始迅猛发展。近10年来,以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为突破点,人工智能成为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起决定性推动作用的,正是上一个低谷期实现的研究理念突破。
为此,能否抓住本轮科技变革浪潮的时代风口对外语研究者至关重要。杨延宁指出,语言研究和人工智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天然更为接近,也容易实现融通,同时,语言依旧是人工智能的最大数据来源,要特别注意各种语料的整理和分析,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和深厚学科积累,逐步建构各类语料库。他希望老师们能够勇敢尝试、主动作为,结合不同研究方向,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形成学院的独特优势。
对于外语学科建设而言,人工智能教育的引入对学科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延宁强调,外语学院要构建适应语言智能发展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从修订培养方案、增设相关课程、提升科创能力、促进国际合作办学、组建技术保障队伍等方面着手,培养对接语言智能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以及掌握语言智能基础知识及相关能力、能够在语料库建设、语音合成、数字语言学和语言工程方向有所作为的新兴语言学人才。
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唯有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协同一心、勇敢迎接时代变革和挑战,才能推动学院追求卓越的航船行稳致远。杨延宁强调,要不懈为培育数智教师、数字工匠贡献外语学科的独特力量。
随后,学院教师围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与外语学科发展”开展大讨论。外语学院副院长,英语系、翻译系教工党支部党员赵刚认为,面对科学技术的急剧变化,如何让人文学科背景的老师摆脱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投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学习和研究中,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英语系主任,英语系、翻译系教工党支部党员陈俊松认为,要在人才队伍结构上进行一定调整,引进“外语+”学科背景的老师,提升师资力量。英语系、翻译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张琳认为,要把数字素养养成纳入到外语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加强师范生的本硕一体化建设。日语系主任尤海燕提到,可以依托关键语种教育研究中心做好“新质生产力”融入关键语种基础教育的研究,尝试开展对日语基础教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大学英语教学部主任严文庆指出,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测评研究,实现大学外语的个性化教学。此外,学院党委委员、法德俄教工党支部书记、俄语系主任胡学星,法语系主任金桔芳,德语系主任冯晓春,西班牙语教研室主任徐玲玲分别围绕专业实际,提出专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结合的要点和重点。
外语学院教师开展“新质生产力与外语学科发展”主题研讨
院党委书记韩春红提到,“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给出的重要方法论,对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坚持从外语学科的实际出发,瞄准目标、统筹布局、先立后破、因“学科”制宜、“一系一策”开展专业发展的分类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不断为学校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图文:冯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