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外语学院组织全院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观看二十大开幕会,师生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发表感想、共同讨论。
师生热议
闫露(外语学院党委书记):
总书记的报告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聆听报告,令人振奋。在这次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要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和创新人才,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上中的攻坚战,强调要能把优秀的人才集聚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这对我们在高校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感到无比兴奋,更觉使命艰巨。我们要持续推动“育”人的改革,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继续加强“聚”人的力度,重视以优培优。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履职尽责,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努力奋斗,争取新的事业发展,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杨延宁(外语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关键时刻的关键性会议。大会报告受到世人瞩目,对很多重要问题给出了答案。作为高等教育从业人员,本人尤其关注报告中的科教兴国战略。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支撑的高度。中国未来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师,本人深感责任重大,也期待在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二十大报告为人才培养工作划定了工作重点,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审视高校日常工作,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标准,更加关注高素质拔尖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到外语人才培养,我们需要改变流水线教学的模式,以个性化思路推进教学改革,力争成为涉外型人才培养的高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人才保障。
江宇靖(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在报告第五部分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面对西方国家对我们设置的重重技术壁垒,我们迫切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解决重大技术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专业扎实,能够用外语熟练书写、传播新时代中国故事,积极参与、服务全球治理,推动文明互鉴的卓越外语人才。作为立德树人的一线培养单位,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和嘱托切实落到日常育人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价值观,在外语学习的同时不断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明传播的能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赵朝永(外语学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再次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战略性总结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永恒目标和持久动力;其次,落实人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应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将其创新的培养作为第一动力;再次,高校发展应当对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当不忘初心,不遗余力,躬身科研创新实践,践行卓越育人理念,发挥服务社会作用,为推动和实现党和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使命贡献力量。
张浩敏(外语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点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巨大的启发。如何守正道而开新局?如何固本开源、开拓学科发展的新思路?都是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建设新兴学科时,应立足现有传统领域的扎实根基,实现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和融合,勇探科研 “无人区”,开拓新战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我们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而团结奋斗。
高冬琴(外语学院党委专职组织员、行政党支部书记):
上午和支部的党员老师们一起集中学习、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我感到十分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结合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特点,协助党委组织好开展好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安琦(外语学院团委书记):
过去的五年里,党和国家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攻克难题、取得重大成就,我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从历史的印痕里汲取奋进的力量;我们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国防建设、开展大国外交,每一步都前进得扎扎实实、振奋人心。
五年的时间刻度里,我也从学生转变为辅导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标签时刻提醒我,我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更要成为青年学生的引领者,“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为青年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遇,与青年携手投身火热实践,在新时代新征程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年智慧、青春方案。
苏俊玲(外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工党支部书记):
期待已久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在今天开幕了,当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班子成员步入会场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我们的百年大党又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党任重而道远!在过去的一个百年中,中国共产党不教条、不僵化、不信邪,始终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出发,积极探索最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将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成了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还尚未实现,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国际社会动乱复杂的局势,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对于14亿中国民众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一心、坚定信心,每个人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建成一个伟大的祖国!
金晶(外语学院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日语系教师):
新时代的十年,是非凡的十年,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这是辉煌的十年,中国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由53.9万亿元提升至114.4万亿元;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0000公里;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如总书记所言:“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牢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在实干中破浪前行,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李俊宏(2021级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外语学院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员):
当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我们要建设农业大国时提及:“要确保我们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在当下仍受到疫情影响的社会背景之下,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身为一名随着崇明生态岛建设一同成长的青年党员,我对于农业生产及普通百姓家的农田种植有着更多的耳闻与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从统一生产走近平凡百姓的身边,在提升了整体农业产量的同时,也让农村的百姓有了更多的便利。农业与粮食对于我们人口大国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基石。2021年5月,发明了杂交水稻的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却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后人的心里。十年来,我们的祖国一直在进步,许许多多如袁隆平爷爷一般的奋斗者们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同时,还有更多心怀大爱与格局的人们正奋斗在发展的第一线。在心怀感激并以此为榜样的同时,我们青年党员也应当做出实际行动,找寻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地方,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努力。
洪燕平(2019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外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党员):
今天上午10点,我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在观看前,我就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许多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城市地区的党代表的风采。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部分。在欧洲发达国家以碳话语权说事的情况和巨大压力下,我国迎难而上,承担起大国责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虽然为了绿水青山,我国在经济产业发展上的速度暂时放缓,但却是为中华民族百年大计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总的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开启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年轻人如何成才,未来如何建设祖国指明了方向。
张邵楠(2021级德语专业本科生):
在观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二十大直播时,我的内心激情澎湃。正所谓“立足机遇看挑战,立足成就看成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多个角度深刻概括了这十年的重要意义。在听到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尽,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尽”时,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想到,这不就是我们的责任与目标吗?我们要知难而上、迎难而上、直面挑战,向着全方位人才发展,培养自己的多学科交叉素养以及增强作为中国青年的使命感!
向远思(2022级日语专业本科生):
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正式开幕。纵使相隔千里,只能坐在电脑前观看直播,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回首百年壮阔波澜,我仍心潮澎湃且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大一新生,钱旭红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后疫情时代的人类社会,充满着不确定和矛盾冲突……为了人类和文明的福祉,需要你们明晰使命、勇于创造、超越局限、大胆跃迁。”正如钱校长所言,新时代、新征程,世界风云变幻,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但吾辈青年 “愿以寸心寄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的信念已经无比坚定。而外语学科具有融通中西文化的天然优势,我们作为外院学子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做一名能够促进中西文化沟通、交流的对话者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者。这不仅是新时代赋予外语人的使命,也是外语人应有的责任担当。
外语学院将会继续组织师生对二十大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各专业也将结合各自语种的特色,以多语种讲解二十大,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院师生也将继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
图文|外语学院各党支部、团支部
*部分图片来源于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