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薪火赓续,信仰对话——华东师大学子演绎《烽火讲堂》,重现抗战岁月教育火种传承

发布日期: 2025-10-24   浏览次数 18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子积极响应,由设计学院指导的校级五星社团扬之水中文话剧社(中北)排演的剧目《烽火讲堂——西迁》参加了上海市教委指导的“薪火赓续,信仰对话”主题活动。该话剧通过校史先贤的故事,再现抗战时期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学子坚守信仰、守护民族教育命脉的峥嵘历程,让“炸得毁校舍,灭不了火种”的精神在新时代鲜活传递。同时也引导当代青年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培育爱国精神,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宏观背景下树立和平观念、拓展国际视野,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思想根基。

话剧聚焦校史

以“迁徙”与“坚守”复刻烽火中的教育担当话剧《烽火讲堂》,以“独白+场景还原”的形式,串联起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沪江大学(注:沪江大学相关传承与华东师大办学脉络紧密关联,刘湛恩校长事迹为校史精神重要组成)两位先贤的抗战故事。第一幕“大夏记忆”中,演员们生动还原了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大夏大学创办者之一王伯群与欧元怀、吴泽霖等校领导带领师生迁校的场景:面对校舍被炸毁、校园遭重创的危机,王伯群一句“我们在的地方,大夏就在”掷地有声,师生们打包仪器图书、制定迁移预案,在赤水办学期间仍坚守“教师苦教、职员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即便空袭警报响起,也能做到有条不紊,迅速卧倒隐蔽,战后即刻重拾书本,践行“一手荷枪、一手持笔”的学子担当。

史实锚定信仰

参演学生表示,排练期间大家反复研读史料,“当演绎刘湛恩校长劝说学生的片段时,我们不仅是背台词,更是在传递一位教育者的理性与担当——他让我们明白,‘爱国’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现场观众也感慨:“看到话剧里师生在水稻田隐蔽后仍坚持授课的场景,突然读懂了‘教育救国’的重量,那些毁于炮火的校舍或许会消失,但‘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永远不会。

从“烽火讲堂”到当代青年的信仰接力。话剧结尾,王伯群校长与刘湛恩校长齐声诵读“愿今日青年承烽火之志,以苦学铸本领;让未来中国续讲堂之光,用实干写华章”,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当代青年的号召。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子,参演者们深刻感受到“校史即精神教材”:“王伯群校长守护丽娃河的初心、刘湛恩校长‘务实报国’的坚守,都在告诉我们,青年的理想永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今,大夏“自强不息”、光华“知行合一”的精神已熔铸为华东师大“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而《烽火讲堂》的演出,正是将这份精神从历史书页中“唤醒”,让新一代学子在“信仰对话”中明白:抗战烽火虽远,但“每一代青年都是这堂大课的传承者”,唯有以专业本领赋能国家发展,方能不负先贤、不负时代。

持续深化校史育人实效,赓续烽火精神血脉

此次《烽火讲堂》在“薪火赓续,信仰对话”主题活动中的成功呈现,不仅是华东师范大学依托校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学校始终将校史精神传承、理想信念培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坚定决心,为培养“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时代新人,筑牢精神根基、凝聚奋进力量。“我们以艺术的形式进行深刻的信仰对话,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充分体现了设计学院高度重视校史育人工作,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多重育人的实际成效。




剧照↓↓↓

演员

王竑侃 饰 王伯群

李承赐 饰 欧元怀

胡宝权 饰 吴泽霖

王佳颖 饰 学生

程海 饰 学生


职员

制作人-章子惠

PPT播放-李博瑶

灯光-张潇瀚


指导老师

贺传荣 王竑侃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