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支部  支部生活

历史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卫生与现代”医疗史读书沙龙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日期: 2020-05-28   浏览次数 0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次重大考验。医疗卫生事业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党和政府迅速采取有力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并加强抗疫国际合作。在这样的特殊时机下,历史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发挥专业特长,于5月27日下午14:00-16:30在腾讯会议平台开展主题为“卫生与现代”的线上读书沙龙活动,支部全体党员齐聚云端,研读医疗社会文化史论著,分享学习感悟。本次活动由支部副书记郑帅博主持开展,19级全体党员参与。

郑帅博同志首先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背景,他指出,前不久“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专题党课向我们诠释了上海市医疗和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凭借专业本领和政治使命构筑战疫堡垒和人民防线的生动故事,他们的事迹提醒我们青年党员要不断加强学习,主动提高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练就为人民谋幸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过硬本领。我们可以通过研读医疗史著作,从国内外医疗健康、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汲取营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史为镜,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历史智慧和青春力量。

接着,会议进入分享汇报环节,支部各位同志按照顺序汇报了阅读书目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悟。郑帅博同志以“医疗史书法转换与‘空间’ 下的身体政治”为主题,分享了他对《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一书的学习感悟。他讲道,从“兰安生模式”到陈志潜的“定县实验”再到共和国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最后为赤脚医生实践,是民国以来中国各界推进现代医疗卫生机制建立的内在演进理路。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细菌战事件”时从一开始的战时防疫策略转变到空间范围广泛、常规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机制。赤脚医生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在在显明了中国人民与疾病抗争的智慧和力量,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


薛克胜同志分享了《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一书,他提醒大家要警惕史料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甚至是“西方化”,不能用西医甚至现代医学体系的术语去强求、曲解中医典籍。中医在传染病预防方面确有其不足,我们没必要为“传统”忌讳,但同样中医中有着丰富的防疫经验和治疗理念,我们完全可以从容自信的发展中医,发展符合中国经验的医药事业,助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施琪同志就《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一书谈到,本书中展现的宋代防疫体系对于今天的疫情防控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必须承担重要责任,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同的是我们处于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达成抗疫目标。

 

针对《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书中的问题意识,刘华宇同志指出,就清代江南防疫而言,仅从外部考虑的研究思路迫使内部影响收缩,很难看到中国内部对于防治瘟疫的努力。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动力与路径,并不全是西方文明促动的结果。国家与社会在维护国家利益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在整个社会管理和秩序维护上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和对立,而更多的是合作与互补。对瘟疫而言,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国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直接介入非常重要,系统体制化的防疫机制对于疫病防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关于《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意义》一书,李影同志认为本书中“卫生”被赋予了福柯所谓“生命权力”的含义,在殖民话语下,中国被塑造为一个积弱的国家形象,民众的“卫生”上升为民族生存的资格;在地方精英的话语下,“卫生”成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的工具,赋予了他们对现代理想的愿景。卫生作为一种工具性话语,成为救亡图存、提升民族素质、改造国家和社会的工具,促进了卫生管理制度、城市景观体系和个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动。

 

洪鑫同志结合《新史学(第九卷):医疗史的新探索》一书中的两篇文章,提醒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逻辑和语境出发,将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具体的有生命的人放到历史当中去考察,去关注和呈现时人的疾痛体验、苦难经历和生命状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加深情感认知。

 

罗诗承同志分享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曹普《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一书,介绍了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的轨迹,改革开放后的“雪崩”式解体的结局,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再生。强调要将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个研究范例,以此为历史借鉴,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就著名医学史家西格里斯特的著作《疾病的文化史》,刘筱同志从文明与疾病的视角出发,分享了作者谈及的疾病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以及疾病与教育水平的关系,得出病人在社会中的位置非常复杂,健康状况部分取决于教育水平,无知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结论,极具启发意义。

 

洪驰同志通过对杰里米·布朗《致命流感:百年治疗史》一书的梳理,厘清了近100年来的流感史发展脉络,从医学的角度展现了100年以来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进步,并提醒我们人类面对流感、疾病做的还远远不够,依然要防患于未然,时时保持警惕。

 

李楠同志结合《逼近的瘟疫》一书指出,面对逼近的瘟疫,公开透明才是紧迫的应对措施,应该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早报警系统”,以便尽快发现疾病的爆发和传播。联系到此次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国政府在武汉发现疫情后迅速封城,防止了疫情的扩散,为世界的卫生防疫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郭宁同志对兰德尔·M·帕卡德《全球卫生史:对他人生命的干预》(英文版)进行解读,作者出于对数千亿美金投入到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全球医疗卫生的救助效果不显著现象的思考,探究这些国际捐助没有发挥作用的真正原因,得出应当重点关注非应急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看法,对中国政府做好抗疫国际援助提供了经验启示。

 

王晨光同志谈到在《免疫》一书中,作者正视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共同焦虑,这种焦虑正是面对诸多信息来源,面对人类自身的偏见、脆弱、不能相互信任,以及面对永恒的不可知与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时的一种无力反应。这启发我们在每个人都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时代中,人们应当如何动用理性的力量去思考各种重要问题,如何去除偏见,如何接近真实,如何判断,如何抉择。

 

在交流讨论环节,郑帅博同志与薛克胜同志对中西医的合作、细菌学说与预防医学等问题展开探讨,并就中医文化何以现代这一问题交换了意见。施琪和刘华宇同志的讨论分别涉及到了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宋、清两代疫病防治体系中的近代特征,明确了国家力量介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郑帅博、李影、薛克胜三位同志就民国时期京津地区政府卫生管理所借鉴的英国预防医学模式、德国的警政模式以及日本模式的影响问题分别发表了看法。郑帅博同志结合“生命档案化”的概念与洪鑫同志分享了自身对于人文关怀和具象生命的感悟。此外,罗诗承同志还进一步谈到了医疗卫生制度成本和城乡发展二元格局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认为亟需进一步深入评析新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从中寻找出制度革新的生机与活力。最后,刘筱、洪驰、李楠、王晨光四位同志分别谈到了树立培养新的关于疾病的思维方式和卫生行为习惯、疫情的不确定性、疫苗的科研投入与生产监督、医疗服务的社会福利制度等问题。

 

会议最后,郑帅博同志总结道,各位党员同志要以此次读书沙龙活动为契机,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养成以书为伴、孜孜以学的良好习惯。通过读书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进一步坚定信仰,奋发有为,善作善成,努力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党员。

 

此次线上读书沙龙活动,支部所有党员同志通过对医疗社会文化史相关国内外论著的研读,既做到了“精神加油”,又做到了“思想补钙”,并进一步检视自身和校准坐标,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医疗卫生领域筚路蓝缕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辉煌业绩,不断努力积攒历史经验智慧,为干事创业打好能力之基,力争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真正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传统。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