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支部

“吾国吾民--古今爱国名篇分享” 历史学系2018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党日活动

发布日期: 2020-05-06   浏览次数 0
 

从古至今,家国情怀是无数仁人志士笔墨下流淌出来的最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家与国的命运、个人与中华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数的80后、90后成为这场抗疫战争的先锋主力军,青年人成为家与国新的希望与未来。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2020年5月3 日下午三点,历史学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依托历史学系“经典阅读季”系列活动,在腾讯会议召开“吾国吾民--古今爱国名篇分享”。从古今中外的爱国名篇中,感受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内心细腻丰富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在分享会中,2018硕士生党支部诸位同志展示了自己的选读名篇,并给出了推荐理由。
黄健:读谭嗣同《有感》有感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先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这使得谭嗣同悲愤难抑。
春愁无处安放,无法派遣,无言以对。
诗人痛哭流涕,痛心疾首,痛彻骨髓。
神州满身疮痍,满堂喑哑,满目衰微。
兆民何则多舛,何枝可依,何以家为?
 
百年苍黄逝,一统更待谁?明月今又见,台湾归不归……
 武小力:
推荐篇目: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清)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推荐理由: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受到打击并被诬陷,后来被革职查办,发往伊犁效力。这首诗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一日,林则徐在河南黄河工地治理好水患后,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写的告别家人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将国事和家愁交织在一起,在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的英雄气概。他作为一个被贬谪的大臣,语气平和,但也蕴含着内心压抑的情感。全诗的第二联对仗工整,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体现了林则徐甘愿为国家牺牲、不计较个人祸福的情怀以及刚正的品德。这种爱国奉献的担当精神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令人敬佩和敬畏,值得我们去学习!
马丹: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今,和平和发展是主流,现在的中国虽也有边境问题,但我们生活的总体环境是安全的。时代不一样,局势不一样,精神是延续的。带给我的是关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思考。我们大学生属于青年团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做好青年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六点希望。这六点希望,深刻诠释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体内涵,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所以 我们应该以习总的讲话为精神指导,提高自身修养,为国贡献力量。
 程航:我选择的是杜甫《春望》。《春望》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陈燕华:《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艾青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源自民族的苦难,因为当时祖国陷于灾难之中。但作者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他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指日可待了……先是忧郁,后是乐观,当我们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首诗篇幅短小,构思精巧,作者借“鸟”的形象,象征性地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至此,诗的感情已达到了高潮。在诗中,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因为诗离不开诗人的体验,诗人的情感也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中。整首诗表达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
作者将自己和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只有把自己的热情、激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才能让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钱一平:《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这与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感情悲壮。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赵苏豫:
推荐名篇:《给梁再冰》林徽因
推荐理由:这是一封在谁都不知道中国未来如何的情境下写的信, 体现了林徽因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必胜的信心。此后,她与梁思成先生辗转半生,为中国建筑学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和平年代下的我们,也正面临着一件不知人类未来如何的疫情,但是我们怀着必胜的信心。那么,新时代的青年,又应该如何做,我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座谈会上讲的那样,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格言: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谭畅:《乡愁》是著名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字数寥寥,情真意切。对于常人而言,乡愁是对故乡的怀念,对家人的想念,但对于数以万计的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海峡对岸的同胞们,乡愁也是他们爱国情感的一种表达。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自由的往返于海峡两岸:探亲、访学、经商,但在当时对大陆母亲的怀念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不论是为了保全我们的小家还是共筑中华民族的大家,和平统一都是海峡两岸民众不变的追求。
任仟:推荐:王维《少年行》前三首
推荐理由:这首诗是王维创作的极具游侠气质的组诗。不同于王维晚年回归自然,转向性灵的写法。这首诗这首诗的前三首反映了初唐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全诗以游侠少年为主角,意气风发,怀揣对世界的好奇,奔赴边塞,不畏艰险的环境,将初入世事豪迈直率带入沙场。死生亦大矣,少年对生死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将自身价值与报国紧密结合,游侠之英雄气概不局限于自身,更是其背后对国与民的关怀,充分体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徐宁: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一提到陆游,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爱国诗人,他的绝笔《示儿》更是作为其爱国情怀表现的名篇,广为传颂。其一生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此次要与大家分享的《关山月》也是其中之一。本诗作于宋军在符离大败与金议和后的第十五年,描绘了三幅图景,戍边战士报国无门,戍边不战;豪门贵族子弟纵情享乐,不思复国;中原遗民望月落泪,盼望收复失地。这样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陆游他对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谴责;对于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对于遗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与悲哀。虽然他对此悲哀,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仍是写下了这么多的诗篇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便利。
每个时代的爱国表现在形式上都会有一定的不同。在陆游那个时代,试图改变南宋朝廷、期望收复失地尤其是前往战场,抗金是爱国的表现。而在现如今,爱国的形式则变得更多了。就比如此次新冠疫情,国家积极处理,一线工作者发挥他们的价值,普通民众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这都是我们爱国的表现,与南宋时期的表现全然不同。我认为这些爱国诗篇留给我们的最大的意义便是要以此为鉴,积极的要借鉴学习,消极的反思摒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爱国者,也能够成为爱国者。
李瑞璞:在本次支部组织生活会上,我聆听了支部各位同志对从古至今的爱国诗词的介绍。我认识到,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国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探寻救国之路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有诸多困难,但我们的祖国仍不断昂首向前,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奋发进取。我们是伟大祖国的一份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脚踏实地,将文章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之上。
洪珊珊:“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南宋名臣文天祥,生于国家风雨飘摇之时,毁家纾难;起兵于国家危难之际,为国尽忠。在被元军俘获诱降时,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一诗,是以明志。文氏在诗中回顾了自己坎坷如浮萍飘零的一生,在惶恐滩头回忆过往的惨痛。然而,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却从疾苦中呐喊出高昂的语调,并以“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答案,告知世人其不屈的民族气节与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李聪慧:《念奴娇·昆仑》的作者是毛泽东,作于1935年冬天。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的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毛泽东在这部词中的胸怀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与习主席提倡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的上阙讲的基本是“横空出世”的大胆想象。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让读词人感受昆仑山的遗世独立和雄踞天外,空间上的广阔和时间上的旷远均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作者又将昆仑山周围的山峰比作条条飞舞的巨龙,体现了毛泽东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随后,作者又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不自觉地渗透到对昆仑山的想象之中,通过昆仑山看遍人间疾苦来表达自己的愤世嫉俗,希望自己像昆仑山一样强大,改变红军的艰难处境和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这首词的下阕增加了作者新奇的设想。毛泽东提出要将昆仑山平均切成三段,分给欧洲、美国和日本,以此实现全球的和平。这反映出作者希望实现全人类的团结与解放。但这一点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些不符。即将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实际上仍未能够摆脱困境,陕北随时面临着被阎锡山的晋军、张学良的东北军、马步芳的西北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包围乃至全歼的风险,毛泽东此时要改变世界的思想显然与当时红军面临的危机处境有些不符。不过,笔者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想法恰好反映出毛泽东对革命未来充满希望,相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信心,体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大无畏精神。
张校博:我为大家推荐的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攻打娄山关后,毛主席鼓励红军战士“不怕失败,从头再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同样适用于现在。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基本战胜了疫情。但是疫情带给人民的苦难并未随疫情一起消退。人民面对的是疫情之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及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工作。我们正应该学习“长征精神”的百折不挠,“而今迈步从头越”。疫情过后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不造谣不传谣,保持卫生,注意防范,全身心投入到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稳步前行,发挥一个新时代中国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倪萍:我为大家推荐得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诗作《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在茫茫的海面上,年轻的女革命家,只身一人,踏着波涛,英姿飒爽,为祖国前途,革命事业奔走操劳,侠义之气直冲霄汉,把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来。女革命家万里重洋,只身漂渡,为寻真理救祖国,回还往复,上下求索。一张日俄战争图撞入她的视线,它却代表了一场罪恶的战争,书写着民族的屈辱。诗人由此仿佛看到了东北大地的战火,感到了祖国命运的危急,一时心潮难平,禁不住发出了蓄势千钧的吼声。
中华民族如今已经站起来、富起来了,但是西方世界仍然对我们虎视眈眈。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回顾曾经那段屈辱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更加奋发图强,有忧患意识,时刻铭记心中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
郭丹: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用非常高明的比兴艺术,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沉思。这首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悲怆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发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