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无声,滔滔东去。电波不逝,信念永存”。10月31日,大夏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师生党员前往位于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实地走访红色地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
李白(1910-1949)是中国共产党情报战线上的一位无名英雄。他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来到上海,长期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及时地向党中央传递了重要的军政情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白曾先后三次被捕,饱受酷刑和利诱,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949年5月的一个深夜,离上海解放不到20天之际,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2009年9月14日,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于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一、二楼为展厅,展出李白的生平事迹;三楼为场景复原,再现李白生前战斗、生活的场景。这里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李白烈士最后居住、生活、战斗,直至被捕的地方。
通过展陈图文史料和实物,师生党员沉浸式回顾了李白夫妇在上海潜伏12年的战斗轨迹,与我党光辉的地下斗争史产生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为先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斗争的伟大革命精神所深深触动。
师生还前往邻近的鲁迅公园,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肃穆瞻仰鲁迅先生之墓,以表追思。
李白烈士是一名在秘密战线从事通讯工作的共产党员,他用“嘀嗒嘀嗒”的发报声奏响了新中国成立的乐章,用生命之光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我感动于他的奋不顾身,永远冲在保护电台的第一线,践行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诚。李白烈士是人民的英雄,他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9级翻译专业 吴含箫
七十多年前,地下工作者李白同志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而后从容赴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对于革命信仰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奉献。同样,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唤醒中华民族。如今,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也同样应该坚守信仰,坚定“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2018级英语专业 段筱玥
提到李白烈士,我心中第一个念头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看到墙上的烈士事迹时,我不由想起电影中李白烈士面对敌人吞下纸条、慷慨就义的模样。在陈列厅浏览他的遗物,都让我意识到他也曾是鲜活的生命。正是这样的触动更使我思考,我们青年党员能从烈士的英雄事迹中学到什么,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在鲁迅先生墓前,我们怀着肃穆尊敬之情鞠躬。正逢周末,公园四处都是熙攘的人群,唯有鲁迅先生的墓前仍保持静谧,先生的雕像正对着热闹祥和的公园,或许先生也看到了他所期待的国家不再贫弱、百姓安居乐业的时代。
——2018级法语专业 陆妤雯
透过李白同志短暂却伟大的一生,我仿佛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前无数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缩影。场馆中最令我感动地方的有两处,其一是李白同志家乡旧居的照片,那是一间低矮的茅草房和种满青菜的小院,我不由得想象年轻时的李白同志是怎样在这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毅然离乡踏上革命道路;其二是李白同志工作时的楼梯角落,一盏小灯,一扇窄窗,当年他便是在这里专注地发送着至关重要的情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应该继承先烈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坚定力量,方能不负青春,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018级日语专业 张明晓
此前曾看过《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为舞台上幻变的艺术效果与革命式抒情所深深震撼。静坐于黑暗的剧场中,却彷如经历了一场激荡的生死较量。热烈奔涌,生生不息。而今日,我有幸走进剧中主角李侠的原型人物李白烈士的故居。门前台阶上绿苔斑驳,肃穆而静谧。房间窄小、静谧、些微的尘气,是一处再普通不过的里弄居所。可就是这里,有李白烈士的战斗经历,永存着李白烈士的“精神”。承载着历史烙印的文献资料,饱经风霜的老式电台,不禁让人沉浸其中,久久移不开目光。那句“唯爱与信念永存”,便是那个年代无数革命志士们为信仰勇往直前的生动写照。
——2018级历史学专业 钱泓霖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李白烈士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他用短暂却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奉献。他为革命舍生取义的精神,如同电波般穿越时空,永不消逝。缅怀先辈,致敬英烈,极大激发了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使命感,也坚定了将一代代共产党人红色基因永续传承的信念。
文|钱泓霖
图|梁宏维
指导|刘涛
来源|大夏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