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精神文明

她,723天后从祖国边疆归来!

发布日期: 2021-09-16   浏览次数 0

   2021915日,在新疆、西藏服役满年后,杨沁怡回到熟悉的樱桃河畔,重启大学生活。723天的时光里,战友见证了杨沁怡的成长和蜕变,从华东师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名优秀学生到天山军营的一朵雪莲,杨沁怡主动担当、敢打敢拼,获得团级嘉奖1次、师级嘉奖1次。

她是戈壁滩上的骆驼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她也是军营中的多面手,作为军史场馆解说员、新闻宣传报道员、“陆军新闻”、“喀喇昆仑卫视”夜读栏目主播,发挥专业所长,凝聚军心士气,让军旅生活更有温度。

 

 

 

 

 

 

 

驻扎喀喇昆仑:守护祖国最纯洁神圣的地方

都说喀喇昆仑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平均海拔4500米,有直抵人心的美!而这里,也险峻复杂、广阔荒凉,只有蓝天为友,星星作伴。

初上喀喇昆仑山,杨沁怡和战友们挑战着身体极限。在这片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缺氧、寒风、风雪、塌方、滑坡都是司空见惯的。驻扎的日子里,她见识了风雪大作,体验过呼吸困难,也经历过顶风冒雪,感受过烈日刺痛。无法抗拒、不能退缩,杨沁怡始终保持着内心的一腔热情,日复一日,始终是连队的标兵。

 

与她而言,最惬意的时刻莫过于训练间隙时,坐在战友们亲手抹出来的梗子上,后背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望着八九月的岸边冒出的微微的绿,看着群山在浮云之下,层层叠叠,光明和阴影相互交错,心里默默感叹,“祖国真美!”尤其是当夜幕一点点染上颜色的时候呢,星星好像真的要掉落下来,伸手可及的样子。

 

 

喀喇昆仑最广为人知的不是最清冽的风,不是最洁白的雪,而是那句“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守护祖国的圣洁信念。杨沁怡坦诚,在喀喇昆仑,待一天两天不能明白,别人说也不会明白,只有当日子一天天过去,才能渐渐明白守护它的意义。“爱上一个地方,或许是因为一个瞬间,亦或是因为一个人。而我们爱上这里,坚守在这里,仅仅是因为这里需要我们。”

 

训练之外:绽放在战地舞台的“铿锵玫瑰”

西陲阔,昆仑高,以雪山为幕,以大地为台的驻地文艺巡演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作为华东师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沁怡充分发挥她的专业特长,和战友们一路翻达坂,趟冰河,耐严寒,抗缺氧,为战友们演出精心编排的节目,总计超过三十余场。

 

高原上的排演有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最主要的就是缺氧,体力消耗得非常快,很容易疲累。初上高原连走路都会喘气,更不用说唱一首歌,跳一支完整的舞蹈。杨沁怡刚开始排练的时候会有头晕、恶心的症状,甚至可以看到嘴唇明显的发白。因此,在每个排练厅都放有氧气瓶,便于及时吸氧缓解。

 

杨沁怡擅长主持,常常接到主持任务,然而在野外宽阔的环境下保持长时间积极的状态有一定的难度,刚开始时大声说上一两句话可能就喘不上气了。她会自己在休息时间刻意训练,通过不断地练习,让自己能够适应环境,发挥最好的水准。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杨沁怡和她的战友们为了纠正舞蹈动作、仪表仪态,常常需要做彼此的镜子,通过互相之间的观察来完善整台演出。

天山上每个营地之间的车程都很远,在巡演的路途中,杨沁怡和她的战友们普遍都会出现晕车恶心的症状,但下车后立马都会调整到自己最好的状态。杨沁怡说,比鲜花更美的是战友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比打满聚光灯的舞台更美的是天高地阔的战地舞台。

重返师大:永不消褪的绿色年轮

两年军旅生涯转瞬即逝,迷彩服上留下的一个个补丁、手腕膝盖上爬战术磕出的一块块伤疤、愈发挺拔的身姿、坚定而又柔和的眼神……这些都是军旅生活给予杨沁怡的馈赠。青春无悔,军旅有痕,从军的日子在杨沁怡的人生的画卷留下了永不消褪的绿色年轮。

重返师大,她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在丽娃河畔接续新的奋斗青春。

“人生,只有一个青春,在部队历练,我不后悔!未来,只要祖国需要,我依然会义无反顾!”杨沁怡如是说。

图文素材|杨沁怡

来源|大夏书院新闻宣传中心

 


|
Copyright 2011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