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带去了这些建议提案!

发布者:余卉发布时间:2023-01-16浏览次数:10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月11-15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月10-14日举行。

华东师大孟钟捷、段纯刚、林和春3位市人大代表,陈振楼、徐斌艳、张文明、贺樑、姜雪峰、周立旻、吴瑞君、吕长虹、李大力、陈俊、柯政等11名市政协委员分别参加会议。

华东师大市人大代表会场合影

华东师大部分市政协委员会场合影

华东师大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场合影

会议期间,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围绕盘活科技创新资源,为上海拔尖人才培养“赋能”;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塑造发展新功能新优势;实现最大化赋能,优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加大青年类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激发青年科研人才活力;关注和应对智能教育伦理风险,推进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积极搭建桥梁,打通产业与科技“最后一公里”;高校协同创新,聚焦本科人才培养;着力减负赋能,提振生育水平;夯实上海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等上海发展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长期研究,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华东师大新一届代表委员们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履职、参政议政,不少建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采访报道。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本次会议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未来大家将凝心聚力、团结一心,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扎实的履职作风,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书面建议和提案20余件。农工党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委员代表农工党上海市委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大会作了题为《着力减负赋能 提振生育水平》的发言。

1月14日,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华东师大校长助理吴瑞君、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当选政协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华东师大发展规划部部长兼重点建设办公室主任段纯刚当选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这样建言

(媒体报道采集)

观点摘编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央广网、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文汇报、文汇网、澎湃新闻、政协头条、上海科协、东方网、上海科技报、第一教育、青春上海、青年报等媒体和平台的报道。


孟钟捷代表:

关于加强上海市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华东师大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孟钟捷认为,目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资源、研究资源、师资、实践项目等仍未完全盘活,各高校间,高校与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协同、互通、共享亦显不足。

孟钟捷建议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创新行动,专设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专项。在现有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中,以教育部拔尖基地为改革试验区,专设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专项,支持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个性化培养机制、学术创新提升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跟踪机制等,支持形成面向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区域特色突出的系列拔尖人才培养范例。组建上海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协同培养机制。组建拔尖人才培养联盟,联盟单位包括高等教育学校、基础教育学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协会等,形成育人共同体。

相关报道:

上新民晚报丨两会声音丨拔尖创新人才怎么培养?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市人大代表孟钟捷这样建议

文汇网丨孟钟捷代表:盘活科技创新资源,为上海拔尖人才培养“赋能”

第一教育丨两会声音 | 如何打通创新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解放日报丨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让顶尖人才成为具有吸附力的'节点',实现以才聚才 以'人才活水'激荡创新'一池春水'


段纯刚代表:

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市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兼重点建设办公室主任段纯刚谈道:“龚市长的报告求真务实,是一个振奋人心,凝聚士气的报告!报告客观回顾了上海过去五年走过的历程,用数字说话,展现了上海所取得的无可辩驳的成绩!作为高校代表,我尤其注意到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仍然达到了全市GDP4.2%左右。这样一个信号,直接折射出市政府坚持科技兴国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也给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吃下定心丸,坚定了我们一起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更加美丽的大上海做出新贡献的决心!”

相关报道:

上海民盟丨两会履职丨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他们这样说


林和春代表:

聚焦《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市人大代表、华东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林和春指出,《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加快上海市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他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条例》贯彻落实监督,真正让《条例》惠及更多的残障人士。二是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沟通协作,指定牵头部门从实用化、人性化角度出发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三是建议选取某个路段的道路无障碍建设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促进和完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注重区校协同

林和春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等,踊跃发言,他建议进一步发挥闵行高校优势,鼓励高校毕业生就地创业。同时,加强区校合作共建,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助力闵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报道:

上海民进丨【聚焦两会】分组讨论 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二)


陈振楼委员:

关于夯实上海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指出,人才问题一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上海市郊农村也同样面临这一瓶颈,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他建议多策并举,重点解决乡村紧缺的产业人才引进。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看,产业人才既包括都市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领军人才、龙头企业管理人才等少数高端人才,也包括大量的农业科研、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直播带货等中层人才。要进一步扩大上海农村农业人才引进政策的适用范围,围绕人才引进、人才保障、人才奖励、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打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制度瓶颈,构建更加多样化、更具吸引力的人才体制机制。其次,要加强教育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三,要优化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进入农村农业。此外,还要提升汇聚农村地区的人气,不断增强乡村活力。

相关报道:

青年报丨代表委员支招:吸引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青年走进广袤田野 让乡村成为青年心中的诗和远方

央广网丨两会问计丨陈振楼委员:夯实上海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首要聚焦乡村紧缺的产业人才引进

青春上海丨两会专题丨代表委员支招,如何让乡村成为年轻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新民晚报丨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教授陈振楼建言夯实上海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联合时报丨出实招·谋良策


徐斌艳委员:

关于上海整体推进跨学科科技创新教育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徐斌艳呼吁,可借鉴德国的跨学科(数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技术融合)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的做法,推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教育链的跨学科科创教育行动,协同助力年轻的跨学科科技人才培养。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构建跨学科科创教育的数字化平台。提出整体性体现上海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行动方案。其次,为儿童设计跨学科科创教育方案。第三,重视女生在跨学科科创教育中的机会。与此同时,在普通教育学校开展跨学科专业职业认知教育专题课程。

相关报道:

第一教育丨两会声音丨如何打通创新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上海科技报丨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塑造发展新功能新优势


张文明委员:

实现最大化赋能 优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校致公党委员会主委张文明介绍,致公党上海市委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留学归国人才对拓宽信息渠道仍有突出需求。同时,海归也表达了需进一步加大多种扶持力度的期待。在对上海的人才政策和方略进行评估后,致公党上海市委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上海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的建议。张文明指出对海归人才创业过程的新问题、新诉求,政府也需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和鼓励发展市场化服务功能,为海归创业企业和创新项目实现最大化赋能。此外,应重视引进人才团队建设,对海外应届博士生的引进建议尽可能在既有研究团队基础上引进,这样可以发挥海归人才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引进的高端人才在相关领域延续所学,继续作出贡献;还应大力支持关键制造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应建立针对创业型人才评价的体系,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支持的依据。张文明指出,我们研究发现留学归国人才正在呈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城区扩散的趋势,这是对于上海市发挥各具特色城区资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建议结合五大新城建设,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留学归国人才积极参与五大新城建设,提升五大新城的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留住人、留住人才,需进一步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张文明建议,拓展保障范围,确保需求人群“住得到”;进一步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占比,确保需求人群“住得起”;做好空间优化、房屋改造、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全面优化住房质量,确保需求人群“住得好”。

相关报道:

中国新闻网丨沪政协委员吁实现最大化赋能 优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

海归学人丨两会声音|张文明委员:实现最大化赋能 优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

香港镜报丨2023上海兩會 |本市留學歸國人才服務政策如何優化?致公黨市委集體提案這樣建議

上海致公丨【媒体报道】中国侨网:致公党上海市委提案《实现最大化赋能 优化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

网易号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委员们进行深入交流


贺樑委员:

关于加大青年类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激发青年科研人才活力的建议

视频来源:纵相新闻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校九三学社委员会主委贺樑介绍,当下对青年科技人才申请项目的关注和扶持力度有所提高,但渠道亟待更加通畅。他建议加强机制的引导,开辟渠道,在学校遴选过程中给予青年科技人才获取更多科研基金的机会。同时,市级层面提升青年人才获取基金的比例。此外,贺樑委员还建议,让青年人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中,避免他们的热情被繁琐的项目申请、过程检查和报销等流程所消磨。

关于关注和应对智能教育伦理风险,推进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提案执笔人,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贺樑介绍,以合乎伦理的方式推动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在必行。目前,智能教育伦理风险界定、评估指标量化、治理框架验证等存在难点,其内涵与外延尚未明确界定。由于智能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学生、教师、系统研发人员等相关主体人工智能素养有待提高,智能教育伦理方面尤为欠缺。此外,智能教育伦理相关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还没有明确与教育伦理道德有关的规定。鉴于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出了鼓励开展智能教育伦理理论研究、建立智能教育伦理工具应用审核机制、提升重点人群智能伦理素养和构建智能教育伦理规范体系4个方面的建议。

相关报道:

上海科技报丨以合乎伦理的方式推动智能教育

东方网丨新青年、新农村、新科技……开局之年,“新委员”聚焦这些上海的'新'议题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丨两会时间丨今年,这些集体提案亮了……

东方网丨给青年科学家更多机会! 委员建议各类基金加大对青年人扶持


姜雪峰委员:

产业与科学的机遇与挑战

视频来源:长三角之声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姜雪峰提议,建立一种机制,让科学研究和产业之间找到汇聚点,寻求彼此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姜雪峰委员建议,首先是建立对企业“科创属性”的鼓励机制。“既然科技创新是深藏在土壤之下的艰辛探索、长周期等待、冷板凳积累,那就需要我们在政策上的倾斜、扶植、导向、支持。其次,建立对科学研究的产业转化评价机制。姜雪峰强调,不是每一个科学研究都有产学研转化的可能,但是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需求时,“可做可不做”的临门一脚,需要政策给予“附加分认可”。在人才评定、职称评定、项目评定明确加强这一权重,项目指标中如何增加这一“附加分”指标,就会增加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研究比例。第三,建立两个体系的“翻译”科学体系。学术与产业,价值目标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思维逻辑不同、产出评价不同,让如此完全不同的体系融合,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在市级的人才项目中,建立固定的交流平台,提供固定的交流经费支持,从而使得科创中心的产学研对话更加平台化、常态化、协同化。”

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力度和广度


视频来源:文汇报

视频来源:人民网

视频来源:央视网

姜雪峰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根,虽不能立竿见影,却是厚积薄发之基。他在提案中认为,上海市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力度和广度,进一步完善支持的细化分类,不断加强薄弱不稳定的交接环节,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充满后劲、不断飞跃的重要一环。姜雪峰建议,加强上海地方财政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在税收减免、政策倾斜、人才扶持等方面着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科创领衔态度的深刻体现。他还建议,增加“揭榜挂帅”项目的比例,形成面向全社会的“非层级审报制”的自由申报体系,让有能力、愿意干的科技工作者,把国家的需要转化成自己的科学问题,用智慧力量突破“卡脖子”问题;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项目支持体系,建立交叉学科申报体系,形成上海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形成上海创新创业新局面。

相关报道:

东方网丨姜雪峰委员:搭建桥梁,打通科研成果和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科技报丨产业与科学,两者之间的桥梁如何搭建?

青春上海丨两会青声丨5年“死磕”科普,这位年轻的“老”委员这次瞄准“产学研”

澎湃新闻丨上海市政协委员姜雪峰:打通产学研不易,先做三方面努力

青年报丨打通产业与科技之间的'桥' 姜雪峰:建立产学研的评价机制来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澎湃新闻丨上海市政协委员姜雪峰建议: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的力度和广度

青春上海丨两会青声丨5年“死磕”科普,这位年轻的“老”委员这次瞄准“产学研”

澎湃新闻丨上海市政协委员姜雪峰:打通产学研不易,先做三方面努力

新民晚报丨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教授姜雪峰建言优化基础研究的结构与投入

人民网丨政协委员姜雪峰:大力支持基础科研科创 助力科创中心建设

新华网丨2023上海两会丨积极搭建桥梁 打通产业与科技“最后一公里”

文汇网丨姜雪峰委员:学术与产业需要一套翻译体系,让产学研对话平台化

央视网丨上海两会丨姜雪峰委员:鼓励企业融入“科创属性” 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上海青联丨两会青声丨5年“死磕”科普,这位年轻的“老”委员这次瞄准“产学研”

上海科技报丨五年“死磕”一件事 执着奔波建诤言 市政协委员姜雪峰的履职故事

文汇网丨视频丨上海科创怎么搞?

文汇报丨三大先导产业如何实现“倍增” 代表委员建议:高校企业政府资本应有“入局意识”,增强科创策源功能

文汇报丨将科技创新视作现代化建设“关键一招”,需要各个创新要素形成合力——聚焦“从0到10”创新全过程,培育“核爆点”


周立旻委员:

聚焦拔尖人才培养

视频来源:上海科协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建议设立“星光计划”,高校协同创新,聚焦本科人才培养。2019年,国家启动了“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2.0培养计划以后,我们上海已经有数、理、化、生、地、心理25个理科基地入选,25个基地坐落在5个高校,高校之间的协同还存在一些问题。他认为拔尖人才还是需要有跨界的思维,需要有更多的资源,学科交叉的资源来支撑他们的成长。周立旻建议教委在“四类高峰”建设过程中特设一个拔尖人才培养专项来支撑拔尖人才的跨校选课、跨校的培养,同时利用上海科创中心的一些大型国之重器来开展他们“0到1”的天马行空般的科学研究的探索。此外,他还希望设立“星光计划“,发挥35岁以下、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指引作用,对本科拔尖人才学生进行追踪培养。

相关报道:

今日头条丨即将进入上海“两会”时间 政协委员今晚报到


吴瑞君委员:

着力减负赋能 提振生育水平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校长助理吴瑞君代表农工党上海市委发言呼吁,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要求,在鼓励按政策生育三孩并加以方向性引导基础上,以提高二孩生育率作为优先目标,政策着力点主要放在 “想生不敢生”的家庭,为其减负赋能,促进上海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她建议完善面向家庭的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的支持政策,出台面向常住人口的生育激励政策,推动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强化青年适龄婚育的宣传。

建立上海籍海外留学生回流引导机制的建议

吴瑞君希望政府能够关注从上海出去的留学生,建立一种引导机制,让他们学成以后回到上海参加上海的建设。她建议建立上海籍海外留学生动态跟踪机制;依托线上线下实习项目,提前锁定海外留学人才;加强海内外信息沟通,优化海归人才政策的宣传方式。有研究表明,前期回流人才会对后期人才回流决策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

如何在“15分钟”距离内养老

吴瑞君调研后发现,目前,上海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总量相对可以,更突出的是结构性矛盾,建议更加关注服务对象的空间分布。她建议从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从需求端科学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老年人口对老年公共资源的可获得性。政府在完善托底服务之外,可以把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交给市场,同时鼓励企业设计产品时更好考虑为老需求。吴瑞君认为,浦东新区的整合服务平台或许可作参考——通过“下单”来满足那些比较分散或稀缺的需求。

相关报道:

上观新闻丨为何有些年轻家庭“想生不敢生”?政协委员建议减轻养育经济负担

澎湃新闻丨两会声音丨想生不敢生?委员建议完善政策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上观新闻丨“15分钟”距离内,上海老人如何养老?

解放日报丨上海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织密社区服务点 15分钟距离内,更合理供给养老服务

上观新闻丨“向世界推广上海品牌!”今年上海两会政协委员关心啥?我们替你问了问

上海农工党丨两会速览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两位农工党委员发言


吕长虹委员:

聚焦教育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吕长虹在分组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吕长虹关注教育问题,认为教育、科技有很多问题是类似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建议加强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沟通联系,更多开展线下的、面对面的沟通,加大问题解决的力度。

相关报道:

政协头条丨上海市政协委员分组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

联合时报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凝聚政协智慧

上海民盟丨两会履职丨在昨天的分组会议上,他们迸发思想的火花


李大力委员:

关于优化新时代上海引进人才工作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系主任李大力表示,人才引进的目的是为城市发展助力,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他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引进人才政策的效能。针对“重人才引进,轻人才监管;重学历人才,轻技能人才;重政府规划,轻企业需求;重紧缺急需,轻透明公开”等本市引进人才工作的不足,建议完善人才引进后的追踪监管,为后续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允许约定服务期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有效平衡企业与人才间的利益关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确保引进人才服务上海建设;在政策制订中有效平衡各方利益,根据本市总体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动态调整;制订公开透明的人才认定规定等。

相关报道:

政协头条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关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政协头条丨委员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助力上海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人民日报丨大江东︱上海政协委员热议:担当引人注目 信心重于黄金

联合时报丨助力上海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联合时报丨助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上海民革丨【两会时间丨建言】委员热议:这是上海市政府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


陈俊委员:

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俊建议,从加强市委领导、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和工作格局、把人民的需求作为政府工作出发点、加强彰显上海法治名片、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制度保障等,努力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共识和实践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几点建议

陈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需要正视困难,持续推进、扬善纠偏、弘扬美德、传播正气;需要久久为功;需要积极作为,加强制度保障。

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为抓手推进长三角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陈俊建议由上海牵头推进“示范区”这一抓手在制度共建上率先发力,由上海牵头统一示范区规则标准并向国家标准迈进,上海牵头推进联席共建营商环境平台和合作机制,加强合规竞争协同管理推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提请中央出台涉及长三角示范区等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

相关报道:

澎湃新闻丨两会观察|人民城市的高品质生活,“高”在哪?


柯政委员:

提升上海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副主任兼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柯政认为,在现代经济的生产全要素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上海之所以一直在多方面领先全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上海的人才优势。当前的上海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人才。但他通过近些年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数据,特别是与江苏、浙江等地的比较数据分析得出,有一个形势让我们感到非常的不安,那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对高层次人才的相对吸引力在下降。影响一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但对上海来说,制约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要矛盾就是住房问题。所以,破解上海市人才吸引力问题,必须要直面住房这一个关键问题,通过优先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来推动全市人才工作的发展。他建议学习借鉴香港高校的经验,通过大幅提升住房补贴,让各层次人才在上海都能租住得起体面的房子,让房子问题不再成为人才选择上海的最大减分因素,反而成为加分因素。

关于为部分离沪年轻人提供相关工作证明服务、帮助解决因两地政策冲突带来的工作困境的建议

柯政建议,上海市有关部门可以统一制定一个情况说明模板,说明一下上海市已经取消了人事调动制度,相关单位不存在是否允许调动的情况;但与此同时,也对相关的事实予以证明,这一方面不违背政策,另外一方面又能帮助当事人解决大部分现实问题。


相关报道:

新民晚报丨离沪年轻人“跳槽”到外省市工作,入编需原单位同意函怎么办?政协委员支招


32名师生参加区人大、政协会议

此前,在1月上旬各区人大、政协会议先后召开。32名师生作为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普陀、闵行等区人大、政协会议,他们立足自身岗位、积极履职尽责,紧紧围绕各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学校工作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多份提案和社情民意,贡献华东师大方案和智慧。

其中邱婕获普陀区政协2022年度优秀委员,邱婕等人的《关于“十四五”期间布局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的提案》获普陀区政协2022年度优秀提案,黄翔及其联名参与的《完善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后运维工作的建议》分别获闵行区政协2022年度“委员之星”和优秀提案,贾利军及其《提高普惠力度,把21条及相关配套政策作为“为民办实事”清单,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建议》分别获闵行区政协2022年度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积极分子和优秀社情民意信息。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优秀提案、优秀社情民意信息表彰会上,贾利军等人的《助企纾困政策应提升精准性、直达性和普惠性》获十三届市政协优秀社情民意信息。

校园网报道链接:

媒体关注丨华东师大上海两会代表委员建真言、谋良策

华东师大14位代表、委员2023年上海两会积极建言献策